工商社論》解析臺灣二十年來科技發展政策的軌跡和影響

工商社論

在聽取科技會報辦公室的「美中科技戰下臺灣半導體前瞻科研及人才佈局」之後,行政院蘇貞昌於4月15日指示,致力於製造、人才、技術資源發展方向,以維持目前既有的晶圓製造第一、晶片封測第一、矽晶圓產能第二的產業優勢政府主導科技發展政策的方向,向來有政治脈絡可循;孤注一擲,固然有風險;天女散花備多力分戰略產業發展,也不可取。

過去20年來,由於全球科技發展的推陳出新,使原本就容易受政治影響的科技政策,口號新穎,趕得上時代潮流趨勢,但本質上常是新瓶裝舊酒、萬變不離其宗的政策延續性。從2002年陳水扁總統提出的「兩兆雙星」,2009年到2012年馬英九前總統的「六大關鍵新興產業」,乃至於蔡英文總統的「5+2產業創新」、以及「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政策口號本身標示出來的產業發展方向,無一不是氣勢磅礡。

以蔡英文總統提出的「5+2產業創新」和「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爲例,前者包括:亞洲矽谷國防產業、智慧機械生技醫藥、循環經濟、綠能科技、以及新農業;而後者則有: 資訊數位資安卓越、臺灣精準健康、國防及戰略、綠電及再生能源、以及民生戰備。將產業發展拉高到國家安全的層次,規劃的脈絡和兩岸關係的緊張、以及美中貿易戰,呈現出明顯的連動。

事實上,蔡總統第一個任期所提出的「5+2產業創新」,其實與觀光旅遊、文化創意、生物科技醫療照護、綠色能源、以及精緻農業,由馬英九前總統的「六大關鍵新興產業」,頗有政策的延續性。在見證行政院經建會到改組後的行政院國發會,其所擘劃出來的產業政策願景,有基本的傳承意義

最主要的差別在於,蔡總統更強調「國防產業」和「智慧機械」,以及對於「2025非核家園」的堅持,所延伸出來的「綠電及再生能源」。此外,由於兩岸關係和美中貿易戰,當前的核心戰略產業,比之以往,更聚焦於網路資訊安全、以及國防戰略和民生戰備。由於目前執行中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是在美中貿易戰火延燒後所制定,核心產業的藍圖規劃,無愧「戰略」兩個字。爲了因應數位經濟和智慧機械、乃至於智慧城市的發展趨勢,更重視資訊安全,也就順理成章了。

此其中,和社會大衆最相關的,當是綠電及再生能源、還有民生及戰備。前者的發展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2025年非核家園佔比30%的再生能源,因此在3月中旬,由中外業者共同成立臺灣離岸風電產業協會,也成爲離岸風電產業和政府、社會大衆以及新聞媒體的溝通平臺。而後者則比較特別,是以建構能源自主、糧食安全、民生物資、醫療物資、以及救災砂石的供應鏈爲主,另外也要掌握以半導體材料和設備爲首、爲數15項工業物資的關鍵原材料,其所涉及到的層面廣泛,囊括日常生活、緊急救難、甚至是國安戰略的超前部署。

簡言之,從「5+2產業創新」到「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其所延伸傳承下來的政經與時空脈絡,從「數位」和「智慧」、到「資訊安全」,「數位發展部」的設立,確實有其宏觀的政經意義。如果加上立法院日前已經二讀通過「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草案),營造更有利於半導體產業競爭優勢的學術環境

就科技政策的主導與制定觀之,蔡英文總統五年前所提出「5+2產業創新」、以及去年提出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涉及未來十年、甚至更長遠的國家發展前景,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爲了因應美國總統拜登最新的「晶片美國製造計劃」,挹注500億美元,在美國組建產業鏈,以及英特爾投資2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新建兩座晶圓廠,所形成國際政經環境的挑戰,則政府有必要集中有限的政策資源,研擬更具有戰略意義的科技發展策略。

而獨厚目前臺灣擁有競爭力利基的半導體產業,確實是重要的選項之一;在近乎沒有其他選擇的情勢下,甚至成爲不得不努力以赴的政策。回顧20年前「兩兆雙星」的科技政策,半導體與影像顯示、以及數位內容和生物技術,曾經一度淪爲「四大慘業」。「昨非,今是」的這些科技產業所經歷之時間洗禮,一步一腳印的市場淬鍊,猶歷歷在目。儘管行政院強力支持半導體產業的製造、人才、以及技術和資源,但是,對於高耗能的晶圓廠商來說,面對開春以來的旱季,以及即將迎來的夏季用電高峰,恐怕「缺水」和「缺電」,纔是政府必須嚴肅看待的最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