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樂爲何等世界人?

工商社論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週年,也是中華民國建國110年,打在總統府外牆的國慶光雕展主題卻是「百年追求 世界臺灣」,並以投射在中央塔樓的「臺灣人,樂爲世界人」搭配原住民歌聲壓軸,力圖凸顯臺灣的主體性與世界性。

「樂爲世界人」出自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蔣渭水的手稿,也是1921年創立的臺灣文化協會的會歌歌詞。當年蔣渭水、林獻堂等知識分子成立臺灣文協,旨在「助長臺灣文化」,以寧靜革命方式,對抗日本總督府的愚民政策。

也因爲帶有濃厚的民族主義文化啓蒙色彩,遭殖民政府批爲「追慕中國之念甚高,與中國人日益親和,期待國權回覆。」其後十年,臺灣文協成員歷經曲折的離分,在總督府兩手策略打壓下終至瓦解。

一如「一箇中國」各自表述,一個臺灣文協,在藍綠執政時期,也有不同的取材與運用。在臺灣文協成立90週年的民國100年,時任總統馬英九以「臺灣孫中山」定位蔣渭水對抗日本殖民的歷史擔當,還特別發行了印有蔣渭水肖像的10元硬幣以茲紀念。

相隔十年,時值臺灣文協成立百年,全臺舉辦多項紀念活動,鋒頭蓋過建國110年。頂着中華文化總會會長頭銜的總統蔡英文與其執政團隊,不僅刻意淡化臺灣文協的「追慕中國之念」,反取其「助長臺灣文化」的訴求,做爲親美日反中國的歷史傳承。蔣渭水天上地下有知,當做何感想?

要不是對岸在雙十前夕,高調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綠色執政又豈會氣急敗壞地發新聞稿被動承認「辛亥革命紀念日,就是中華民國國慶」?如果這麼看重the Republic of China(ROC),今年國慶主視覺「金陽雙十」上的英文,爲何只見「Taiwan National Day 2021」,而不見ROC?

更令聽者覺得跳tone的是,蔡總統在國慶演說時,自行切割中華民國存在於大陸38年的事實,凝重道出「此時此刻的中華民國,正處在72年來最複雜多變的局勢當中。」從建國110年、到文協百年,再到凍齡72年,如此魔幻算術,簡直比孫悟空72變還厲害,也反映出執政當局處處心口不一,又如何說服在野黨求共識化分歧,一起團結守臺灣,構建生命共同體?

蔡總統又說:「在這個包容的國度裡,不管先來後到,沒有人有原罪,也沒有人會因爲不同的出身,而被排除在共同體之外。」證諸臺灣社會世代對立、意識形態交鋒的現況,如此文學的宣示,更顯得此地無銀三百兩。

若用同一把尺衡量外來政權,兩蔣威權統治必須面對「轉型正義」無限上綱的問責,那麼日據時代的種種不公不義,也就不該被選擇性遺忘。怎奈當今雙重標準橫行:日本時代被隱惡揚善,兩蔣時代卻被隱善揚惡。擺在眼前的事實是,中正紀念堂終必去蔣介石銅像而後快,但戰前普建的日式舊宅就算已燒成灰燼,也要一棟棟復舊如新地蓋回來。

在尊蔣(渭水)與去蔣(介石)之間,在親美日反中國之間,綠色執政的「樂爲世界人」,又真正掌握了多少主體性?

明知對岸是臺灣最大的出口與投資地區,合則兩利,卻偏偏要視其爲敵國寇讎,在貿易戰爭與大疫肆虐的世紀變局中,選擇以美國馬首是瞻,投向印太聯盟,協同構建新冷戰壁壘,引美軍入室,招致共軍天天擾臺,陷臺灣於淪爲戰場的險境,成爲《經濟學人》眼中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

難道這就是「臺灣人,樂爲世界人」所該付出的代價?

如今,執政者沉醉在美日臺「你儂我儂」的高光時刻,容忍美國在國際間以民主之名行霸權與霸凌之實,對拜登政府的對臺保證深信不疑,對美國甩包盟友的無情則視而不見。彷彿美國自阿富汗撤軍的絕決行徑,還不夠當頭棒喝。

其實,在過去30年全球化風潮下,不用政府喊口號,臺商早就成爲世界人,不管是立足臺灣、借力大陸或五湖四海,利之所趨雖然俗氣,但往往比政策指引更能掌握國際脈動。如今在美國老大哥「去中」大旗下,臺商被迫調整全球分工,甚至被逼得到成本高昂的沙漠設廠,還得面臨向白宮上繳供應鏈相關資料的政治壓力,如此「世界人」,又何樂之有?

誠然,過度仰賴單一出口市場,有其風險性,但當這個市場大到沒有國家可以忽視,且佔臺灣整體出口比重超過四成時,執政者不該天真地以爲政經可以分離,一方面在政治上不斷捋虎鬚,另方面卻還想在經濟上持續佔便宜。

自從今年初拜登上臺後,蔡政府向美借膽,將「民主大聯盟,世界加好友」喊得震天價響,以「民主」築起分化世界的藩籬。

然而,經過全球化與科技化的洗禮,當今的世界,已非上世紀冷戰時期以鐵幕圍堵的樣貌,從世界工廠蛻變爲世界市場的中國也早非吳下阿蒙。美中高層意念一轉,可戰也可和,綠營自甘爲美方的棋子,一旦兩強對戰,身處民主防線最前緣的臺灣首當其衝,倘若未來民主與威權握手言和,臺灣從大聯盟被降爲小聯盟,又要向誰喊冤?

放眼天下,少了美日故不足成世界,但少了中國更不完全。自詡民主進步的綠色執政,若真爲全民着想,應該設法將對岸也納入交友圈,以民主懷柔威權,讓臺灣人,也可以當完整的世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