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失根的臺灣如何走向世界?

社論

民進黨正副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蕭美琴的競選總部發布了一支競選廣告《世界的臺灣》,表面上是強調臺灣與世界的連結,然而仔細審視內容,卻發現充滿了歷史的謬誤。

感激殖民主義 奴性堅強

最大的謬誤就在開頭第一句:臺灣是「日本奠基」,彷彿臺灣從1895年纔開始。而之前好幾輩的臺灣列祖列宗,歷經400年的奮鬥,完全被視而不見。就跟歐洲白種人說「哥倫布來了,美洲歷史纔開始」一樣的荒謬。這種話如果出自殖民主義者也就罷了,竟然出自被統治、被奴隸者的後代,想想,如果印地安人這麼說,全世界的美洲人都要怎麼罵他的「奴性」?

而在臺灣,對殖民的日本帝國主義表達感激,還說他們是「奠基者」,那是要有多強的奴性才能說得出口?偏偏,說這話的人竟然是總統候選人!

最關鍵的是,日本統治臺灣的1895年之前,臺灣人的祖先,不論是南島語族,或從宋、元即開始移民臺灣的閩粵系漢族,那源遠流長的歷史,豈是一句「日本奠基」就能帶過的。

事實上,臺灣是歐亞大陸邊緣走向南洋的出發地,這一點,在元朝的歷史裡早就寫過。元朝商人學者汪大淵在1330年從泉州出發,跟着一艘商船到南洋做生意。《島夷志略》一書裡曾如此描寫臺灣:晴朗的日子,從澎湖可望見嘉義的山,「餘登此山則觀海潮之消長,夜半則望暘谷之日出,紅光燭天,山頂爲之俱明。」這是阿里山日出最早的描寫,多麼鮮活漂亮!

而嘉義北港一帶,則有許多福建漁民趁着冬季來此捕烏魚。烏魚成羣,力道強大,足以衝破魚網,因此漁民多在岸邊補破網,也曬捕獲的烏魚,一如今日殺魚取烏魚子曬乾是一樣的。所以這地方叫「魍港」。這些早期開拓的地方,漸漸形成聚落,也招來福建海商與日本海商相約,來臺灣做轉口貿易。荷蘭在1623年從澎湖來臺灣的時候,看到福建商人帶來的絲綢,羨慕得口水都要流出來了。但他們也只能提早1年付訂金,跟福建商人訂購。

這時的大員、魍港這一帶,已是日本、荷蘭對明朝貿易的窗口,又豈是荒煙蔓草的野地?要說奠基,也是帶來大批海商與農民來開墾的顏思齊和鄭芝龍吧!比日本早了300年的人不說,偏偏去說「日本人奠基」,這是對臺灣人的歷史有多漠視,纔會如此媚日呢?

更難堪的是顏、鄭比荷蘭人更早來臺開墾,從1621年算起至今也有400多年了,其中荷蘭在臺南做貿易有38年,荷人不宜稱之爲「殖民」,這是由於他們根本不把它視爲「殖民地」,而認爲這是一個對福建、日本做轉口貿易的港口,是東印度公司的臺灣分公司,賺錢纔是目的,而不是政治的正式統治。更何況北部還有西班牙人。

臺灣連結世界 中華爲根

從政權角度看,真正當成國土來統治的,還要從鄭成功算起。有了東寧王朝,建立臺南孔廟,這一切纔算有了政權的型態。鄭成功之後是清朝,總共統治了204年。清朝到了後期,爲應付列強攻打臺灣的陰謀,劉銘傳大力推動臺灣的現代化建設,引進德國設計師,規畫武器彈藥的製造,乃至鐵道、電報、西式學堂、城市規畫等。

如果從顏鄭開臺算起,至今400多年曆史,鄭清佔了200多年,國民政府也有75年,300年的歷史不說,偏偏說日本那50年是奠基,這是要多麼自卑、多麼缺乏民族自信,非要抓着列強的大腿,纔敢說自己的身分?何況日本是侵略中國、殖民臺灣的政權。

這樣的歷史觀,如何對得起千辛萬苦渡過黑水溝,到臺灣篳路藍縷、以啓山林一輩子,爲後代子孫留下淨土的祖先呢?如果賴清德和蕭美琴回到自己的家鄉,面對祖宗祠堂,能不慚愧嗎?

我們贊成臺灣與世界連結,但連結的根本是要有主體性,以自己的歷史文化爲根,讓世界看見。而不是無根的巴着外國的毫毛,就說是臺灣的奠基者,那樣只會引來恥笑,笑你們缺乏自信,對自己的來歷無知,無端認別人家的祖宗。

臺灣當然是世界的臺灣,是海洋文化的臺灣,更是中華文化的臺灣。有自己的文化,臺灣走出去,才能讓世界真正看見。而不是當日本、美國的附庸還洋洋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