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疫情驗證政府失能拖累臺灣

社論

美國安全科技公司KISI發表「2021工作生活平衡指數」,就全球50個城市在工作和生活平衡上所能提供的環境,進行了比較排名。這是在新冠疫情肆虐之下,各種國際競爭力評比多半延後、簡化或暫停的此刻,比較受矚目的國際評比,可以提供有關國家發展策略的思考。

創新力強人均所得較高

這項評比就工作強度、社會與機制、城市可居性和新冠肺炎影響等4個面向,分19個子項目進行評比。結果顯示,較能在工作和生活兩者間取得平衡的,幾乎都是先進國家的城市,前10名中的7個位於北歐中歐,分別坐落在芬蘭挪威瑞典丹麥瑞士德國

19個子項目中的「超時工作」,引起臺灣媒體的興趣報導。最嚴重的10個「超時工作」城市爲:新加坡、香港、曼谷吉隆坡、首爾和東京等6個亞洲城市,及倫敦、休士頓、卡加利加拿大)、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等4個歐洲與美洲城市。

臺灣對「超時工作」子項目感興趣,可能隱含着「勤能補拙」的華人價值觀,但就城市或國家發展策略而言,「勤能補拙」正確嗎?就KISI評比看來,答案是否定的,超時工作嚴重的城市雖以高所得國家爲多,卻也包括泰國馬來西亞、阿根廷等開發中國家。而北歐和德國城市在KISI評比中名列前茅,在維持工作和生活平衡的表現、人均所得上,也都位於全球頂尖地位。

進一步思考,若不是超時工作,那麼,成就高所得的原因是什麼?經濟邏輯告訴我們,「高生產力」會帶來高獲利和高薪資,什麼是高生產力的來源呢?理論上,若商品服務都是消費者喜歡、有強烈消費意願的話,自然就能以較高的價格出售,其創造的附加價值就高,能分配給生產要素勞動、資本、土地、企業家)的報酬就高。但是,什麼商品和服務是市場競爭較少,消費者願出高價購買的呢?原因可能不只一項,但能夠針對消費者的需要、提供具創意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力」,絕對是重中之重。

我們比對各國創新能力可以發現,創新力強的國家或經濟體,人均所得確實較高。去年9月世界財權組織(WIPO)公佈2020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前十依序是:瑞士、瑞典、美國、英國、荷蘭、丹麥、芬蘭、新加坡、德國、南韓。其中只有南韓人均所得未達最頂羣,可能是進入創新力高的羣體時間還不夠長,只要保持一段時間,應該可以趕上頂尖羣。

臺灣創新力發展的障礙

有趣的是,去年10月美國彭博社也公佈了「創新潛力」的全球評比,除了傳統的3類指標(人力資本、深化IT、商業景氣)外,還包括了「制度」,制度類是以「政府效能」以及「政治權力和公民自由」綜合而得。這種新的看法值得注意,一般競爭力評比都包含「制度」,但認爲制度影響「創新力」的看法極具新意,也就是認爲政府效能和人民自由都會影響創新潛力。的確,政府效能和對自由所制定的規範和執行,顯然會影響到創新能力的發揮。WIPO的評比中沒有納入臺灣,但在彭博社的評比中臺灣不僅被納入,而且高居第5。雖然臺灣人均所得和南韓一樣仍未擠上最高羣,但若維持一段時日,應該可以促成較快的成長而追上領先羣。

但值得擔心的,是政府效能正在惡化,已經成爲臺灣創新力發展的障礙。「世界經濟論壇」完整評估的《2019全球競爭力報告》中,臺灣在141國中排名12名,表現出色,但在評比的八大類別居首的「制度」類,只排到24名,特別是「解決爭議的法律架構效率」只列70名,「政府的遠見」79名,「勞動賦稅率」84名,「僱用外國勞工容易度」88名,「銀行資金受管制的比例」129名,屬於第三世界水準。令人擔心的是,這種現象已非初見,但未能有效解決,繼續在戕害民間創新力的發揮,將拖累整體經濟的發展。

新冠疫情期間,政府的失能表現,恰好反映了國際機構對我國政府效能的憂慮並非偏見。疫情過後,我們必須痛下決心,全面檢討政府效能和法規管制架構,纔可能追上全球發展領先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