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臺灣新世代承接的經濟風險

中時社論

揮別去年新冠疫情經濟震盪後,全球經濟明顯復甦,去年就已鶴立雞羣維持經濟正成長的臺灣,更出現近年少見的繁榮現象,隱然走出「悶經濟」。但在經濟榮景下,我們仍可看到一些問題風險,必須妥善因應與解決,否則經濟好光景可能戛然而止。

觀光產業仍未復原

去年上半年,臺灣經濟受疫情衝擊呈現低迷狀態,但在成功控制疫情、轉單搶出貨等效應下,下半年經濟就逐步回升,到第4季甚至出口出現兩位數成長,經濟成長率也拉高到超過5%,讓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上調到3.11%。在去年良好的基礎下,今年官方預估的經濟成長率達4.64%,平均國民所得超過3萬美元;與此同時,臺股持續熱絡上漲超過1萬6千點,房地產持續走強看漲到政府必須祭出打房措施,以壓抑房價。

臺灣經濟能夠有此勁道與表現,受惠於多重因素:最基本當然是去年疫情導致全球經濟衰退超過3%,今年則依照國際貨幣基金預測,可望有5.5%的高成長率;與臺灣關係密切的主要經濟體,美國去年衰退3.5%,今年因拜登政府大手筆的財政政策,預測成長率可達5到6%;大陸去年小幅成長2.3%,今年可望成長8到9%,臺灣可望從中受惠。此外,臺灣也受惠於中美貿易戰科技戰,對臺灣帶來的投資與出口效益,今年仍可望持續發酵。

但在亮麗的數據股匯房市榮景下,仍有不少必須正視與擔心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這波經濟榮景誰受惠了?問問身邊的「庶民」,得到的答案恐怕是:很無感。因爲,產業高度的不平衡,讓不同產業之間的榮枯、興衰直如天堂地獄。感受到經濟榮景,得享經濟成果者,當然以出口,特別是科技產業爲主,不論是出口數據(資通訊佔超過一半)、投資數據(同樣過半)都是如此;傳產仍在「憔悴」中,吸納最多就業人口服務業也很低迷,事實上,泛觀光產業相關領域仍未復原。

再者,股匯房市的熱絡上漲,受惠最多者也不會是一般庶民。以《21世紀資本論》而聞名的法國學者皮凱提研究就指出,越是富有者來自包括房股的「資本利得」比例越高,來自工資、即所謂「死薪水」的比例越低。臺灣情況雷同:最富有的前萬分之一家庭,來自股房的所得佔總收入接近9成。一般庶民眼看股房飆漲,大部分恐怕是隻能「乾瞪眼」而不是享受其利得,購屋者只能當長長久久的屋奴,否則就當個無殼族

更讓人擔心的是:外資去年賣超臺股超過5千億,今年繼續賣超已超過3千億,但臺股還是持續上漲,原因是國內資金承接,即一般所謂的「土洋對作」。但這次迥異過去10多年的是:年輕人進場買股。金管會去年底時就表示,觀察到股市投資人年齡層已經開始反轉,新增開戶人數中,40歲以下就佔2/3,顯示有更多年輕人加入證券市場投資。坦白說,年輕人投入股市,實在不知是該喜還是該憂,但無疑臺股上漲聲中,年輕人是承擔了風險。

亮麗經濟數據掩蓋隱憂

此外,近期的「珍愛藻礁公投」未來可能引發的供電問題,還有各地旱象難解、水庫見底的缺水問題更形嚴重。在臺灣對高科技產業,特別是半導體產業的依賴日益加深後,臺灣在水電供應方面的問題,已經是一個必須正視與解決的投資障礙了。這次缺水讓竹科廠商再次動員水車,國際知名的財經媒體如彭博路透、《日經》等紛紛報導臺灣缺水,同時秀出科技廠商門口前大排長龍的水車照片;日前彭博研究報告又指臺灣電價未來5年恐漲逾25%,影響半導體的成本。經濟部行禮儀地否認,是實情還是粉飾太平

因此對國內產業發展的不平衡、所得分配的不均、科技產業發展的瓶頸與限制、股市房市上漲的風險與後遺症等問題,政府與社會都應有所警覺妥善因應,切勿被表面上亮麗的經濟數據掩蓋了隱憂。

至於中美繼續博弈、科技冷戰、重組供應鏈等,以及臺灣對大陸出口依賴度升高、兩岸關係風險升高、國際經貿邊緣化問題等,雖然其對國內經濟與產業的影響未必會在今年、甚至2、3年內顯現,但對臺灣經濟的長期發展同樣影響重大,政府必須小心因應,纔不會讓經濟方好的光景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