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落實蔡總統三大經濟戰略的作法

工商社論

蔡英文總統在10月10日的國慶文告中,提出新冠疫情後的三大經濟戰略:第一,妥善因應全球供應鏈的重組。第二,匯聚國際資本、人才技術及對數位轉型的重視。第三,正視疫後經濟、產業資源合理分配,尤其是青年的就業問題

美中貿易大戰、新冠肺炎的肆虐後,企業面臨供應鏈的重整,出現臺商迴流、海外資金匯回。同時,香港國安法之後,香港人才、資金、技術的移動,也動見觀瞻。再者,新冠肺炎、美中貿易戰之後,臺灣產業發展呈現兩極化,加上歐美、中國、日本等政府不斷地釋放資金,讓利率大幅降低,甚至出現零利率、負利率的情況,這些過剩的資金投入房地產、股票,造成股價房價的飆漲,也更凸顯了M型化社會困境。另一方面,新冠肺炎衝擊經濟、產業,導致資歷較淺、剛踏出校門的青年,就業面臨很大的困難。

以上三大問題都是當前臺灣經濟面臨的重大挑戰,我們很高興見到蔡總統能夠正視議題、瞭解問題的核心,蔡總統前瞻性的文告內容值得肯定。接着我們提出對如何落實上述三大經濟戰略的看法,俾提供政府若干解決問題的對策。

針對第一個策略(供應鏈重整)的因應上,蔡總統提出鏈結國內的5+2產業創新、六大核心產業的建議,並利用新南向政策臺美貿易協定來協助供應鏈的重整。

在政策的落實上,除了蔡總統的策略之外,由於美國的抵制中國科技產業,臺灣廠商面臨紅色供應鏈跟非紅色供應鏈區隔的問題,政府除了不要逼迫廠商表態之外,可以啓動更積極的策略,在政策上加強和美國溝通,協助廠商解決在採取兩套系統上資金、人才、土地、技術及租稅優惠上可能面臨的難題。

同時,美中貿易戰引發的臺商迴流,政府除了被動接受廠商之外,應該主動出擊,透過政策誘因,鼓勵更多高附加價值的臺商迴流,例如在醫療航太、汽車電子、AI、5G等領域上,並建立完善的產業鏈。使臺商增加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外,也可以加速臺灣產業的升級轉型,衍生出更多新興的產業。

再者,目前,臺商不少前往東南亞進行貿易和投資,但東協國家文化、宗教、經濟條件不同,中小企業人才、資金、情報不足,政府應協助廠商在目標國家的目標市場,建立經貿運籌基地,提供供應商、通路商連結平臺,倉儲轉運、展示中心,加速協助企業落地,降低海外行銷的障礙,才能具體落實新南向政策的成效。

針對蔡總統的第二個策略(匯聚國際人才、資金的移轉,使臺灣成爲亞太高階製造、研發重鎮)的因應上,當前,香港國安法之後香港的物流、科技乃至金融,都有向國際移轉的情況,政府可以訂定更積極的所得稅優惠、移民政策等策略(但應有落日條款)吸引香港物流、人才、金融向臺灣流動,以壯大臺灣在物流、金融上的實力。另一方面,在美中貿易戰之後,除臺商迴流外,美國企業積極向臺灣投資,而美國在AI、5G上,技術、人才、商業模式仍領先全世界,臺灣也應該進行雙向投資,積極投資美國創投(VC)、購併美國相關廠商,進而鏈結美國數位經濟的生態鏈,強化臺灣在亞太高階製造、研發中心的地位。

針對蔡總統所提出的第三個策略(產業、經濟資源得更合理分配)的因應上,新冠肺炎後更突顯出臺灣M型社會、M型產業的困境,除了透過福利政策、勞動政策協助弱勢族羣之外,也應透過科專計劃、租稅獎勵政策、國發基金,加速高科技對傳統產業服務業的擴散效果,以降低產業發展兩極化的現象。而智慧設備投資抵減率的提高,除了可以鼓勵各行業加速數位轉型投資之外,也可以爲工具機產業帶來商機,並達到反景氣循環的三贏策略。

另一方面,在資金寬鬆的情況下,資金投入股市、房地產造成股價、房價飆漲的現象,政府也應有降低貸款成數課徵空屋稅等配套措施,纔可以降低青年人、一般民衆的痛苦指數。在此也呼籲服務業主管部會加速鬆綁、產業化,將過剩的資金導入國際醫療、雙語教育、資產管理、都市更新、長期照護等實體的投資,一來可以避免資金氾濫炒作股市、房地產,二來也可以帶動投資、精進服務業的商業模式,以及創造更多青年人殷殷企盼的高階就業機會。

當然,三大經濟戰略必須在兩岸和平往來、交流架構下,纔有機會兌現。因此,政府應尋求兩岸最大公約數,來建立彼此的信任,並以第三軌(如智庫)的模式展開交流、破冰,舒緩兩岸的緊張對峙,才能降低對經濟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