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通膨、通縮、與房地產泡沫
工商社論
最近通貨膨脹的議題成爲各界關注的焦點,的確,自從1999年日本央行公開擁抱零利率政策,至今長達20年的時間,即使全球中央銀行聯手狂印鈔票,通貨膨脹也從未成爲疑慮,直至今年,美國因爲聯準會無限制量化寬鬆、COVID疫情的鉅額財政補貼、對中國採行懲罰性關稅拉高進口成本、再加上供應鏈堵塞問題,美國連續創下新高的核心物價指數,讓通貨膨脹隱憂成爲各界關注的焦點。
但是,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主管拜登政府財政經濟大權的財政部長葉倫、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以及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等主要財經決策者,面對居高不下的物價增長率,仍然堅持這只是暫時現象,也無意調高指標利率。另外,市場通膨議題炒得火熱,美國短期票券利率快速上揚,但是長期公債利率卻風吹不動,華爾街對於媒體與經濟學家高喊的通膨憂慮,反應極爲牛皮。
最奇特的則是中國,原物料成本造成生產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在9月份創下10.7%、26年來最高的紀錄,但是廠商遽增的成本完全無法移轉給消費者,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只有0.7%。中國9月PPI與CPI的差距高達10個百分點,爲1993年以來最多,而1993年則是大家記憶深刻、中國房地產大跌、經濟衰退的危機年份。
我們一方面憂慮通貨膨脹可能迫在眉睫,但我們也要觀察幾個現象,首先,過去20餘年各國央行觀察通膨威脅的重要指標,是商業銀行放款餘額增長,總結來說,即使利率壓低至0,各國商業銀行的放款餘額增長卻持續躺平,遠低於M2/M1的增長,這是沒有實質需求,貨幣週轉率日益下滑的證明。
其次,自去年2月之後美國聯準會(Fed)無限制量化寬鬆狂印鈔票,美國的商業銀行放款餘額一度從2.35兆美元陡增突破3兆美元,但是2020年6月之後就一路下滑,到了今年10月20日已經跌回2.43兆美元,幾乎回到 COVID之前的原點。
第三個觀察點,大宗物資雖然此起彼落出現暴漲走勢,看起來卻是華爾街去年大炒龍頭科技股、今年大炒傳統績優股之後,獲利熱錢移轉目標的短線炒作,今年第二季被熱炒的大宗物資紛紛跌回起漲點,而黃豆還在創歷史新低。中國是熱炒商品物價最大的受害者,總理李克強帶着經濟團隊四處撲火,最近更對煤炭祭出每公噸人民幣440元的計劃價格,中國經濟內需已經冷卻,生產價格卻狂飆,政府與廠商苦不堪言。
第四點,中國可能變成全球經濟通縮的黑天鵝,先不考慮恆大倒債與房企債務危機,可能引爆房地產賣壓,最能反映中國大陸內需的手機銷售量,在今年第三季又下跌了9%,加上政府對網路遊戲、電商快遞、補教、娛樂等行業鐵腕整頓,產生大規模裁員與財務緊縮效應,還有,中國居民無法辦理護照出國,原本帶動世界消費的中國,國內國外的消費購買力都跌入負循環,如果最關鍵的房地產價格又失守,中國可能給全球帶來難以估計的通縮力量。
最後就是引爆美國物價上漲的通路成本暴漲,美國總統拜登在10月13日親自出手,徹底處理供應鏈堵塞問題,拜登找來洛杉磯港、長堤港的執行長,加上全國碼頭工會理事長,又把內陸運輸龍頭的UPS、FedEX、沃爾瑪等執行長找來,確認碼頭24小時清運、內陸運輸能量提升10~60%,沒有被拜登叫去白宮的各大零售通路也自動加入。
臺灣航運股價持續崩跌是塞港問題解決的先行指標,如果拜登真的順利解決塞港問題,那麼許多公司爲了「供應鏈問題」大增的庫存,可能在明年第一季就會進入去化庫存的逆向循環,出現訂單衰退、營收負增長的問題,到時大家討論的焦點,恐怕就會從通貨膨脹突然變成通貨緊縮了。
倒是四處肆虐的房地產泡沫,是各國政府難以應付的真實課題,最近全世界「房住不炒」的典範國家德國,都爆發房產泡沫危機,柏林市區房價在十年內上漲三倍,9月底德國的全國大選,首都柏林竟然出現要求將民營房地產公司持有24萬戶房產充公(政府買回)的公投議案,而且有超過100萬柏林市民、高達56.4%投出贊成票。
今年第三季有巴西、秘魯、墨西哥、智利、哥倫比亞、俄羅斯、土耳其、與韓國宣佈調升利率,大多數南美國家是爲了緩和國內資金外逃的現象,與我們擔心的全球通貨膨脹沒有直接關連,唯獨南韓是爲了處理國內一路飆漲的房地產泡沫。
相較於通膨或通縮的爭辯,房地產炒作是零利率政策必然引爆的危機,歐洲房地產暴漲烽火遍地,連德國這種把房地產社會化的國家都難以壓抑房價,而韓國文在寅政府祭出二十幾道行政、財政打房政策都無法撲火,畏畏縮縮的升息照樣只會被房地產炒家看衰。臺灣行政院所屬各部會與中央銀行,必須繼續緊盯國內外房地產情勢,嚴格執行已經公告的「打炒房」政策,並且隨時提出進一步的因應對策,第一時間撲滅炒作的火苗,絕對不可稍有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