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快評︱惠而浦盈利8113.27萬卻擬派現超6億 分紅不能以“掏空”上市公司爲目的

每經評論員 賈運可

在資本市場,高額分紅往往被視爲企業股東價值回報的體現,但一味追求高分紅的公司,卻可能埋下企業發展的隱憂。近期,惠而浦(SH600983)就因爲擬實施的高比例(當年淨利潤的744.69%)現金分紅而引起市場廣泛關注,這種“掏空式”分紅與其當前的經營狀況顯然出現了不小的偏差。

根據惠而浦2023年年度報告,公司期內實現淨利潤僅8113.27萬元,然而總分紅(去年第三季度分紅加年度末分紅)卻高達6.04億元。一個理性的疑問隨之產生,這樣的分紅決策是否會影響到公司的正常經營,甚至對中小股東的權益產生不利影響?

企業的盈利能力是其分紅的根本保障。從惠而浦近年的業績來看,營業收入持續下滑,已陷入了七連降的窘境;雖然淨利潤在2022年開始扭虧爲盈,且2023年有所增加,但這並不足以支持如此高比例的現金分紅。這樣的分紅行徑,無疑會擠壓公司未來的發展空間和研發投入,甚至可能爲企業帶來流動資金的短缺,損害中小股東的長期利益。

進一步分析,惠而浦的分紅資金主要來源於子公司廣東惠而浦的先行分紅,而非惠而浦本身的淨利潤。這一分紅模式,實際上是一種犧牲子公司和母公司未來發展潛力的做法,對於追求持續健康發展的企業來說並不可取。而且,對於格蘭仕這一控股股東來說,如此分紅是否具有其他考慮,是否存在內部利益輸送的嫌疑,這些都是值得投資者深思的問題。

在此種背景下,不禁令人思考,監管層是否應該出手,爲企業分紅設置更爲科學合理的標準和限制?企業分紅金額不應該超過其淨利潤的適當比例,這既是對公司財務健康的保證,也是對中小股東利益的保護。在海外,許多成熟資本市場已經對此有了明確規定,旨在防止過度分紅導致的企業經營風險。

而對於惠而浦自身,顯然更應該集中精力去提升企業的經營水平,而非在分紅上大做文章。連續七年的營收下降足以引起惠而浦管理層的深刻反思,企業要想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立足,必須要有持續的創新能力和良好的市場適應性,而不是依靠一時的利潤分配政策來吸引投資者的目光。

在這個看似風平浪靜而暗潮洶涌的資本市場,惠而浦的分紅之舉無疑掀起了波瀾。中小股東應該聯合起來,要求企業提供一個合理的分紅計劃,監管層也應該對此類“掏空式”分紅行爲保持警覺,及時出臺相應規制。唯有在理性的監管與投資者的共同督促下,企業才能保持健康的發展軌跡,真正實現長期穩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