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與臺糖合作讓廢蚵殼成綠礦

臺糖與工研院合作把廢蚵殼提煉碳酸鈣預計1年可回收5萬公噸,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右)與生醫所長林啓萬(左)認將可創造綠礦商機。(工研院提供/羅浚濱新竹傳真)

臺灣西部沿海地區,很多漁民在近海養殖牡蠣(蚵仔),留下的廢棄蚵仔殼,佔空間也易造成環境髒亂,工研院與臺糖攜手合作,透過循環生技術,萃取優質碳酸鈣,讓廢蚵殼變成可用資源,創造綠礦商機。

國內廢牡蠣殼數量年產10至14萬噸,臺糖與工研院合作以廢殼提煉碳酸鈣,透過加工升級製成實用品出售,預計1年可回收5萬公噸,除解決廢棄物問題,也增加蚵農收入,爲農漁業創造嶄新的商機。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組長許振霖指出,過去碳酸鈣來源都從大理石磨成粉末,必須挖山取礦,而廢棄牡蠣殼數量龐大,正好補齊這項原料缺口,能將產業提升至循環經濟,帶動地方發展,一舉數得。

臺糖研究團隊委託成功大學評估發現,牡蠣殼中碳酸鈣除可用於建材填充物油漆塑膠膜等應用,還可作爲藥錠劑賦形劑。研調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s報告估計,2023年碳酸鈣市場將達129億元臺幣雙方便在2年前開啓合作契機

工研院與臺糖規畫興建碳酸鈣生技材料工廠,6月已在臺南動工,預計明年中完成試運轉,鎖定肥料飼料爲第1期產品應用市場,把廢牡蠣殼做成飼料,預估價格能從原本1公斤20元跳升5倍至100元。

許振霖指出,第2與3階段將朝食品添加物,甚至藥品規格方向邁進,若做成藥品,每公斤銷售價格上看500元,提高藥品賦形劑的國產化程度,並可望取代進口原料,產值與市場潛在商機驚人,將能爲臺灣創造更多循環經濟與再生能源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