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院長劉文雄:三大領域打造未來臺灣國家隊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領軍臺灣國家隊,用科技抗疫護臺。(圖/吳尚哲攝)

疫情時代智慧生活、健康樂活、節能永續發展3大領域,將有兆元商機,工研院將攜手臺灣業者,點亮未來創新商機。

武漢疫情爆發後,工研院充分利用臺灣核心技術與靈活製造的優勢,2月就讓臺灣口罩國家隊初步成形,1周內建置4條生產線,對臺灣防疫成功起了關鍵作用

4大改變 預示市場方向

劉文雄指出,在政治方面,反中情緒高漲,達到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最高,部分供應鏈移出中國將是趨勢。在經濟方面,如同荷蘭政府提出未來將是「1.5公尺經濟」的新時代,社交距離將影響數位化的發展;曾經研究單位預估,2030年全球將有40%的數位經濟,疫情之後,這個方向會提早來臨,比重也會更高。

社會方面,人類封關,動物跑到路上,過去人類侵犯大自然,讓病毒蝙蝠身上傳到人體,造成世紀災難,未來學習與大自然共存,意識會慢慢提高,永續環境的思考,在社會上省思將會擡頭。

在科技方面,這次全球化將重新定義,永遠要用第2供應鏈來源的思考,例如過去全球主要藥物來源自中國及印度,當藥物供應鏈斷源,必然產生危機,其中政治反中氛圍提高後,低製造成本將不再是最重要的事,科技上衡量成本與風險將重新取得平衡。

就智慧生活而言,其實就是「1.5公尺經濟」的落實與再進化。未來,線上娛樂技術的發展潛力大,相關需求將爆發,要實現這些科技,需要感測晶片人機互動裝置影像鏡頭等軟硬體整合,臺灣可發揮在資通訊設計製造的強項,提供相關係統。

資通訊優勢 搶攻創新商機

當然,不只線上娛樂技術,未來遠端上課也可像真的進入虛擬的教室上課一般,各類鏡頭3D感測的技術,可輕易分辨上課老師學生的情緒變化,增加臨場感,臉部辨識科技將持續融入生活,也是臺灣強項。

當人類享受智慧生活,健康樂活的科技優勢後,進而得尊重地球,讓環境永續發展持續,這時智慧製造、節能科技的發展與整合,也充滿商機。

產業升級 將扮領頭羊

劉文雄指出,大量製造的時代將漸漸式微,設計生產改變成客製化;例如美國希望製造業回國,就需要利用各類智慧型機器設備全面的自動化,並趁此機會將傳統產業升級。

劉文雄預估,10年內,智慧生活、健康樂活與節能永續發展3大領域,將讓臺灣從半導體與資通訊技術的製造大國,進而成爲服務人類需求的科技整合系統服務的重要國家;屆時,臺灣製造將不再是比拚製造成本高低,而是創新科技是否符合人類需要的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