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以來人均體溫降1.6% 人類還在適時演化

研究發現,人的體溫並非恆定不變的,而是呈現由下丘腦控制的週期性變化。(圖/翻攝自pixabay)

實習記者陳培鈞綜合報導

人類平均體溫逐年下降,證明人類還在適時演化。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人類學教授古爾文(Michael Gurven)的研究顯示,人均體溫下降不只出現在已開發國家,在開發程度較低國家的原始部落,也出現相同的情況。研究指出,人類平均體溫從攝氏37度,下降至攝氏36.4到36.6度之間。

德國醫生德利希(Carl Wunderlich)在1851年,收集25,000名病人腋溫數據,首次確定人體平均正常體溫爲攝氏37度。根據《BIG THINK》報導,英國2017年一項研究分析英國人的平均體溫爲攝氏36.6度,比正常體溫37度要來得低;美國科學家也發現,已開發國家人民的體溫爲攝氏36.4度,和工業化時期相比下降1.6%。

古爾文對玻利維亞原始部落的齊曼人(Tsimane)進行研究,並分析16年來的數據發現,齊曼人的體溫出現下降情形。他推測,衛生條件變好、環境更整潔、疫苗醫療條件改善,可能是體溫下降主因。這項研究證明,人均體溫下降不只出現在已開發國家,在開發程度較低國家的原始部落,也出現相同的情況。

古爾文表示,無法得知爲何體溫會下降,這可能與生活條件改變有關,像是空調設備改善,使人體不必調節體溫,但仍未有定論。他補充道,齊曼人近二十年的體溫下降幅度,和美國人相同;但齊曼人沒有空調設備。

早前美國的另一個研究發現,美國的人均體溫平均每十年下降攝氏0.03度。1990年代出生的男性,體溫比當代男性高攝氏0.59度;1990年代後出生的女性,體溫則下降了攝氏0.32度。參與該研究的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博士猜測,體溫下降可能和居住環境變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