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唐宮夜宴》憑什麼“出圈”成爲爆款作品
《唐宮夜宴》打破了古典舞唯美抒情的固有調性,少女的嬌憨逗趣呈現出煙火氣與民俗風,厚重的歷史感與文化感結合當代的視覺審美,帶給觀衆熟悉的陌生感,引發了廣泛而強烈的共鳴。 圖/鄭州歌舞劇院官方微博 製圖:馮曉瑜
“鬢雲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春節期間,一羣嬌憨靈動、活潑可愛的“唐朝小胖妞”憑藉一支古典舞火遍網絡。在由鄭州歌舞劇院創排的《唐宮夜宴》中,她們走出《搗練圖》《簪花仕女圖》的古老畫卷,穿梭在婦好鴞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等國寶文物之間,把大唐風華融於少女的一顰一笑中,時而雍容嫺雅,時而天真爛漫,爲觀衆呈現出一箇中國版的“博物館奇妙夜”。國寶、國風與國潮同頻共振,激盪出濃濃的煙火氣,生動展示了大氣磅礴的盛世文化。
截至目前,《唐宮夜宴》的視頻在微博上吸引了累計4862萬人次觀看,抖音相關話題播放量超過2億。
《唐宮夜宴》緣何能“出圈”?答案是:對傳統文化守正出奇的當代演繹。在這個時長不足6分鐘的舞蹈作品裡,處處體現出藝術匠心,妝容、服飾等最大限度還原了唐三彩樂舞俑的真實形態;而舞者俏皮靈動的舞姿、國寶國潮的融入、虛實相接的舞臺科技,則拉近了當代觀衆與歷史的距離。最終,“古董級復原”與“現代性表達”讓傳統文化煥發出了新貌。
厚重歷史感結合當代視覺審美,讓唐三彩樂舞俑“活”起來
洛陽,曾是大唐“東都”,在這裡出土的“唐三彩”正是《唐宮夜宴》的靈感來源。據主創團隊透露,是河南省博物院展櫃中陳列的一組靜態樂俑,讓其萌生“假如讓她們活起來,會給今天的人們講述什麼故事”的想法。
故事構思逐漸成形:1300多年前的一個晚上,一羣嘎嘎的小胖妞們嘰嘰喳喳地去赴宴。爲復原唐俑的豐腴形象,姑娘們穿上了塞着海綿的連體衣,嘴裡含着特製棉花鼓起了腮幫;仕女們的眼角畫着兩道月牙形的妝容,再現風靡唐代的潮流面飾“斜紅”;每位演員都要戴上沉重而繁複的髮飾,披上唐三彩色樣的紗衣,考究的服化道讓千年前的唐代仕女形象逐漸生動具體起來。
“復活”唐代樂舞俑並非單純的模仿與復原,而是賦予歷史人物的獨特性格。比如,這些樂官正值豆蔻年華,舞蹈動作和韻律應往年輕化上走;同時她們身處宮廷,又有着雍容端莊的一面。編導在屈膝塌腰、含胸低頭等肢體動作外,還爲舞者設置了許多表演細節。舞臺上,樂官的嬉鬧嗔怒似乎全憑心情,她們有時低眉順眼,有時頷首架肘,有時也會撅起小嘴,耍弄小心思。《唐宮夜宴》打破了古典舞唯美抒情的固有調性,沒有刻意追求演員動作表情的整齊劃一,而是以幽默諧趣的風格貫穿了整支舞蹈。少女的嬌憨逗趣呈現出煙火氣與民俗風,厚重的歷史感與文化感結合當代的視覺審美,帶給觀衆熟悉的陌生感,引發了廣泛而強烈的共鳴。
在短短5分多鐘的《唐宮夜宴》中,編創者還設計了數個敘事片段,將歷史人物放置在鮮活的生活場景裡。在少女們列隊碎步行進中,突然發生了一場“多米諾骨牌效應”的推擠,一派童真稚趣讓觀衆忍俊不禁;女樂官路過一汪湖水,姑娘們擠在湖邊整理姿容,凸顯出少女情懷;號角響起,她們迅速收斂起小兒女態的頑皮可愛,肅容整隊步入宮牆。表達思鄉之情的吹笛獨舞、體現姐妹情誼的雙人琵琶舞、華貴肅穆的宮廷羣舞穿插其間,充分展現出“舞勢隨風散復收,歌聲似磬韻還幽”的動人情態。這些情境設置、敘事鋪陳緊緊圍繞着角色塑造,激發出歷史人物的澎湃生命力。
不少觀衆在看完視頻後感嘆:“從穿戴造型看,一看就是從千年唐代走來。但她們身上個性化的一面,又和當下的人們毫無二致。”
數字技術製造“博物館奇妙夜”,讓國寶、國風、國潮“融”於一爐
《唐宮夜宴》的另一大創新是將國寶、國風、國潮“融”於一爐。婦好鴞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搗練圖》、《簪花仕女圖》、《山東徐敏行墓壁畫備騎出行圖》……多件國寶的加入,不僅爲俏皮輕盈的舞蹈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也讓觀衆對節目的回味無限延長。舞臺上,唐俑們遊走在河南出土的文物之間,一轉身又誤入了中國山水畫卷,還能穿梭於星空下的湖水邊、華麗恢弘的宮殿中。
其實,這並非《唐宮夜宴》首度亮相,它首演於2020年10月16日——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評獎活動現場。這次改編,較原作縮短了約1分鐘,最大的改變是通過時間、地點的變化把整段舞蹈分段切換,利用摳像、三維、AR等數字技術做了“二次創作”。演員們在舞臺錄製了一遍,又在棚內錄製了一天,最後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合成,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結合製造出“博物館奇妙夜”的夢境,將電視文藝與技術革新的融合推到新的影視藝術美學高度。從這羣“唐朝小胖妞”身上,能看到盛世應有的雍容氣度,以及小兒女情態該有的俏皮可愛;更見得對節日節目歡樂屬性本真的因循,和對“互聯網+”時代融媒體傳播規律的尊重。
業內人士指出,歷史的色彩雖已斑駁淡去,但厚重的傳統文化不應僅陳列在博物館裡,將新技術納入創意視野,主動擁抱技術革新,是當下文化創新的必由之路。隨着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數字科技的發展成熟,舞臺的藝術呈現方式不斷更迭,讓“戲劇+影視化”的表現方法有了技術基礎,也讓時空的穿透力變得真實可感。近年來,《晨光曲》《朱䴉》登上央視春晚廣受好評,《麗人行》成爲電視綜藝晚會“常客”,舞蹈《紙扇書生》亮相央視《國家寶藏》節目,其背後都有着先進影像技術的支撐。這些極具觀賞性的舞蹈,精準設計了動情點和傳播點,爲短視頻等傳播新媒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大屏”和“小屏”融合互動,推動着精品舞蹈以更快速度、更強力度“出圈”。記者 宣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