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宮夜宴網瘋傳 一秒穿越盛唐

唐宮夜宴》從唐俑之美展現盛唐風情。(取自鄭州歌舞劇團微博)

大陸今年農曆春晚最熱門的大黑馬,當屬河南衛視的《唐宮夜宴》,身着唐三彩色樣樂舞俑翩翩起舞,儼然博物館內的唐俑上演「博物館驚魂夜」般,頓時帶領衆人穿越至1500年前的大唐,7分鐘的舞蹈播出以來圈粉無數,視頻點閱量已超過20億,微博話題閱讀量達4.9億,而其中的美學,主要便來自唐俑。

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最知名的唐俑是8世紀左右的灰陶加彩仕女俑,故宮器物科長黃蘭茵介紹指出,此俑可以說「宛如時光膠囊般,很真實反映了唐人當時長安洛陽兩都上層階級生活。」其中唐俑的服裝髮型乃至身形,都可視爲《唐宮夜宴》的創作原型

黃蘭茵指出,由灰陶加彩仕女俑可見幾個特點,自盛唐起對女性審美便以豐腴爲美,「如大家熟知的楊貴妃」,從臉型身材,都有着圓潤之美,與初唐仕女仍見瘦有着明顯不同,面部妝容則是細長眉毛和雙眼,櫻桃小口,再搭上寬袍大袖服飾,流露上層仕女雍容自信的嫺靜姿態

《唐宮夜宴》以14位盛唐女樂官赴宴,從準備到整理妝容,到最後演奏的過程,被網民戲稱爲「小胖妞」的女樂官們,爲了要展現出豐腴感,特別還在腮邊含住特製棉球營造肉嘟嘟的嬌俏感。每位演員頭飾也幾乎重達2公斤,黃蘭茵則以臺北故宮所藏唐俑爲例指出,當時最時尚的髮型當屬墮馬髻,高而歪斜至一側的髮髻有着幾分嫵媚。

《唐宮夜宴》由鄭州歌舞劇院原創編導陳琳日前指出,自己一開始的創作靈感便是源於博物館內典藏的唐三彩樂俑,讓她總覺得這些樂俑若活過來會向當代人訴說故事念頭,以輕快的舞蹈呈現盛唐氣象。臺北故宮雖無伎樂俑,但有不少唐三彩爲騎馬俑,從中也可看出原本作爲軍事訓練馬球,在盛唐已成爲休閒娛樂,「且女子也可上場打馬球,穿着時髦英氣毫不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