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坊間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是否更名,及改隸於文化部成爲三級機關一事,多所討論,本人初聞消息,頗覺不可思議!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世界首屈一指的中華文物博物館,足以與世界級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及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分庭抗禮,鼎足而立。這個舉世聞名的文化品牌是如何建立的?建立過程的艱辛又何其不易?今天國際上知名的商業產品諸如勞斯萊斯、賓士,少說也需花費百年的努力才能建立傲世的品牌,它們的經營者輕言改名嗎?

若說「臺北故宮」改名的政策目的是爲區隔北京故宮」,或是「去中國化」,那就更令人大惑不解了!「臺北故宮」與「北京故宮」雖然原都屬於國民政府的「故宮博物院」,但是藏品各異,地位也不盡相同。臺北故宮的藏品在數量上雖僅佔原故宮博物院的五分之一,但是許多珍品卻是精中之精的國之重寶,非北京故宮所能望其項背。

一個亮晃晃的金字招牌卻要白白讓給中國大陸獨享,有何可昭告天下道理呢?

其次,若要將「臺北故宮」更名爲「華夏博物館」,則更令人啼笑皆非,臺灣一地若能代表華夏文明,這不是「去中國化」,反而是更深化「中國化」了!

再說,將故宮在組織上改爲文化部的三級機關,這當然是將故宮的地位降格了。原來故宮院長內閣閣員,與部會首長平起平坐,直屬於行政院。這個文化機關原先的定位與一般部會同等,不但享有部會級的機關預算來維護,其藏品也不容一般官僚可以輕易接近,若硬要將其改爲三級機關,其人事組織編制及經費預算等均要符合政府組織中三級機關的規格,更遑論在政策上的受限了。這顯然不是「封建不封建」的問題,而是實際上輕視國寶漠視文化的作爲!

臺北故宮每年都有超過500萬名遊客造訪,名列世界前十大博物館之列,以臺灣今日艱難的國際地位而言,這不啻是讓舉世聽到我們聲音的一大利器。換言之,作爲中華文物守護者的臺灣,「臺北故宮」無疑是最亮眼的一張國際名片,而今天的執政當局竟要塗改這張名片的名稱,或降低其位格,這不只是失格,簡直是失能之舉了!

所謂文化政策,應該是國家整體發展策略的主要構成要素,這並非只是中央或地方政府的權責而已,更應該要回歸到文化的主體,亦即國民的文化權利。「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是我們臺灣歷史的一部分,也是臺灣人民身分的象徵,它是讓世人聞之嚮往、肅然起敬之所,其國際地位與知名度讓世人看到臺灣,而凡我國人亦無不引以爲傲,這乃是國民普遍的心聲,不知政府聽到了嗎? (作者爲前臺北市文化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