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緣何能吸引年輕人關注(新語)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郭 璐

數千年來,我們的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營建居所、繁衍生息,創造了無數的建築傑作。直到今天,許多古建築仍然鮮活地屹立在城市與鄉村、市井與通衢;還有一些古建築在當代得到復建,成爲鮮明的文化地標。

或高大恢弘,或精巧絕倫,或素樸高雅……越來越多年輕人將目光投注到這些歷史文化遺產上,以多種藝術手段呈現古建築,讓歷史建築煥發出青春色彩。

“垂垂老矣”的古建築爲什麼能夠吸引年輕人的關注?毫無疑問,古建築有震撼人心的美。建築本質上是生活的空間載體,建築之美就是生活之美,是多種藝術門類有機結合的整體。通過一座座古建築,我們可以看到建築結構的技術之美、彩畫雕欄的色彩線條之美、匾額楹聯的書法之美、石刻造像的造型之美……凡此種種,渾然一體的建築美穿越時空,喚起古今心靈的共情。

建築作爲生活的載體,經歷歲月的風霜,成爲文明的見證和象徵。武漢黃鶴樓屢廢屢興,但登樓臨江詠歎“黃鶴一去不復返”的幽情千古同一;紹興蘭亭幾經改建,但身臨此地又似乎能夠坐石臨流與王羲之對話。許多古建築之所以令人心馳神往,並不僅僅依靠建築物本身,還在於其與山水、史實、詩文、畫作、民俗、情懷等融爲一體,成爲悠久綿延的中華文化的載體和結晶,因此也就具有了與文明脈搏相伴隨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在當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旋律,也呼喚着年輕人關注、熱愛古建築,爲古建築事業注入時代活力。

可以說,古建築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其建築單體,還在於建築空間與歷史積澱、人文創造凝結的整體。當遊客登臨名山大川,飽覽復建的千古名樓,感受思接千載的文化傳承,對文明長河的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對於古建築價值的挖掘認知和活化利用,未來也可以有更加廣闊的空間,從描摹作爲器物的建築單體,擴展到弘揚人居藝境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美輪美奐、各具特色的古代建築點綴在祖國的大好河山,等待着我們去探索和發現。它激發了我們對於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的嚮往與自豪,更能點燃我們創造當代文化的靈感與激情。期待有更多年輕人進一步挖掘古建築的歷史傳統價值,展現具有時代特色、青春活力的新創造。

(作者爲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07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