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嫂的復仇引殺機!林萃芬:最好的解決方式是…

姑嫂問題殺機,如何化解衝突專家提出5個解決之道。(圖/康健雜誌)

新北水泥封屍案震驚社會,對於姑嫂問題難解,專家分析,姑嫂間的衝突可能源自以下情形,但面對不同情境,其實也有不同的解決之道,有助化解紛爭

●鞏固地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社區預防暨心理健康中心諮商心理師沈孟築表示,一種情況是,嫂嫂嫁進來後,小姑擔心自己地位不保,而出現態度表裡不一。對嫂嫂可能冷言冷語、態度不佳,在其他家人面前卻態度和悅。甚至家中要做出重大決定時,刻意排擠嫂嫂,讓同是一家人的嫂嫂無法參與,感覺霸凌

→你可以這樣做:沈孟築建議,儘量以正向態度取代負向態度迴應,當下先忍住爆發的情緒,避免衝突一觸即發,但並非鼓勵隱忍,事後可以和先生討論如何處理。此外,激烈的迴應方式可能使姑嫂、家庭關係更惡化,小姑可能拉攏其他家庭成員,導致衝突更惡化。

●標準不一: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林萃芬表示,還有一種常見情況是,婆婆媳婦和女兒有雙重標準,從家事分配不公,到嫁出去的小姑可以常回孃家,卻不準媳婦常回孃家。甚至婆婆向小姑訴苦、抱怨媳婦的不是,小姑替婆婆打抱不平,都可能讓姑嫂間埋下衝突的種子。

→你可以這樣做:這時可以試着先和先生反映,表達處境可能對情緒、生活造成的影響,先生扮演中間媒介角色也很重要,應儘量保持中立。但沈孟築提醒,切記埋怨、指責小姑,避免讓先生覺得在說家人的壞話,而是要設法解決問題

●比較心態:沈孟築說,有些小姑會比較嫂嫂和自己的表現,例如覺得嫂嫂不會持家、照顧先生,甚至覺得嫂嫂的工作能力不如自己,都讓做嫂嫂的壓力不小。而且往往婆婆、小姑怎麼說,就照着做,卻可能已超出能力範圍,累壞自己。

→你可以這樣做:這時候最重要是清楚畫出自己的界限,沈孟築說。但不是刻意疏離,而是知道自己能力範圍的界線,例如不善家事就改做自己擅長的事,像是安排家庭聚會、採買、管理帳務等,「不用貶低自己,但放大做得好的部分。」

●習慣不同:林萃芬表示,姑嫂有各自原生家庭的生活方式,住在一起可能因爲生活習慣不同而起衝突,例如這次發生的悲劇就是因爲姑嫂長期生活習慣不同早有嫌隙,甚至過去就曾有言語、肢體衝突,最後引燃殺機。

→你可以這樣做:如果姑嫂間年紀相近,可以先試着以比較輕鬆、姊妹的角色向對方反映;但若是生活習慣差很多,或年紀差距較大,也可以先向先生了解過去家庭生活習慣、公婆是否能夠接受,再思考如何解決改善。

過度關心、太八卦:沈孟築也遇過爲人嫂嫂的抱怨小姑過度關心,像是關心夫妻倆何時小孩、有沒有準備「做人」;甚至到了八卦、探人隱私的地步,例如詢問夫妻倆關係如何、小孩成績如何,似乎在「看好戲」,都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你可以這樣做:如果不想面對小姑過度的關心,可以笑笑地感謝對方的關心,不必太過認真回答。但如果小姑很八卦,平常就要少談個人私事,描述事情也要儘量客觀,減少個人主觀情緒、認知,避免被斷章取義或當成八卦傳出去。

先生在處理姑嫂問題扮演重要角色,但太太也要避免一味向先生抱怨、指責小姑。(圖/康健雜誌)

避免同住 先生也要避免加油添醋

林萃芬強調,最好的解決方式還是不要同住一個屋檐下,住一起不可避免會產生摩擦,怨恨如果沒有消弭,長久累積,往往只會演變成更大的衝突,一發不可收拾。或至少迴避碰到對方,避免衝突一觸即發。

如果住在一起,就要認真處理姑嫂間的緊張關係,「不好的衝突處理方式通常是視而不見,因爲它不會不見,只會越累積,情緒憤怒越高,應該當一回事,好好想辦法讓雙方感受變好。」

除了找出彼此在意的點,試着溝通,先生也不能置身事外,應該試着聆聽、同理太太的處境,思考如何讓雙方在意的事縮小,或者直接詢問太太怎麼樣的處理方式比較好。

「千萬不能跟太太說『不要理她就沒事了』,」也要避免加油添醋,常見先生面對太太的不滿,直接當着雙方的面或私下責備自己的媽媽或姊妹,反而造成親子或手足衝突的延伸,非但沒有化解衝突,反而更擴大。

不強求改變對方 改變自己容易多

沈孟築也建議,面對姑嫂妯娌相處的問題,也可以設身處地、換個立場替對方想,想像自己若是對方的角色,會有什麼樣的心情,就能多點同理心。

但有時也不必追根究柢,執着自己是否做了什麼讓對方不高興、有這樣的反應,或想方設法想要改變這樣的關係,因爲有時可能是對方的成長背景、經歷或個人特質所造成,不一定做了什麼調整就能夠有太大的改變,「改變別人很難,改變自己比較容易,多點了解就知道怎麼調整,不如多訓練自己的情緒管理和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