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沒有吳清友創立誠品 臺灣文化有何指標?

誠品創辦人吳清友18日因心臟舊疾驟逝,享壽68歲。(圖/CFP)

文/記者黃阡阡

由吳清友一手創立的誠品書店,陪着臺灣民衆走過28個年頭,24小時營業臺北敦南店,不僅是民衆失眠的好去處,也是港陸人士乃及外籍遊客羨慕的藝文勝地;而今誠品除遍及全臺,在兩岸三地香港大陸蘇州也各有據點,如果28年前吳清友沒有創立誠品,臺灣的文化,在兩岸三地,還有什麼指標

無論外界曾質疑誠品,在商業與藝文間失衡,但不可否認的是,誠品與臺灣文化的發展,有着密不可分淵源

▲誠品一貫給讀者優雅的閱讀體驗。(圖/記者蔡惠如攝)

誠品創辦人吳清友18日晚間猝逝,享壽68歲,回顧他生前受訪時表示,憶起他1988年第一次動心臟病手術後決定,想選擇自己喜歡做且有價值意義,而非賺錢的行業,因而創立誠品書店;如今,他也因舊疾與一生心血辭別。

當年吳清友是位從機械畢業的「文化圈門外漢」,憑着一股熱情將誠品創立後,連年虧損15年,直到2012年發展出複合式商場模式,才轉虧爲盈。

誠品之於臺灣文化界來說,曾有評論指出,「書店帶動起臺灣人的閱讀習慣,到誠品,喚醒了人對文化、美好藝術的渴望」,28年前,若沒有誠品,我們只有狹小擁擠的小書店,誠品讓愛讀書、不愛讀書的人都齊聚一堂,感受「文化帶來的美好生活」。

儘管外界有聲音指出,誠品爲了生存向商業靠攏,但這樣的複合式經營,無疑是將「文化」的層面拉得更廣,除了原本書籍外,誠品的觸角同時碰觸到專業畫廊、藝文空間人文咖啡設計商品領域,喚回不少原本與書籍遙遠的族羣,進而重拾對文化的好奇心乃至熱愛。

吳清友曾說,如果沒有那麼多好的讀者、作品、藝文活動、展覽、講堂,誠品將只剩下軀殼而沒有精神

▲誠品發展複合式經營,拉攏更多潛在閱讀族羣。(圖/記者蔡惠如攝)

近年來「誠品」二字已成臺灣文化招牌,從誠品敦南24小時的經營事例,更曾是紐約時報、CNN、BBC等外媒爭相報導題材,不僅讓臺灣透過文化走出去,近幾年誠品再將事業版圖瞄準對岸

2012年8月,誠品在香港銅鑼灣開設第一間香港據點,而後2015年,再到大陸蘇州正式開業;即便誠品在登陸後,又遭受外界負評;不過,誠品當時邀請到過去不願赴陸的臺灣書法家董陽孜首度到大陸開展,成爲另一種讓臺灣文化走出去的實證。

誠品書店,自一間書店的創立,再到「多角化經營」帶着臺灣「走出國際」,走過近30年的光陰,除了給予臺灣人文化洗禮機會,誠品書店成功的經營模式,不可否認地也在臺灣矗立起「文化指標」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