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隴集團的第一代領袖竟是他?羈旅北方的南朝才子有何過人之處?

賀拔嶽(?—534年),敕勒族,複姓賀拔,字阿泥鬥,神武郡尖山縣(今山西省神池縣)人。北魏末期名將。

賀拔嶽出生於武川鎮的武將世家,父親和兩位哥哥都是當世名將。賀拔嶽自幼胸懷大志,樂善好施,尊重賢才,曾進入最高學府太學學習。

成年後,賀拔嶽性格勇敢果斷,練就了一身好武藝,能夠在飛奔的馬背上左右開弓,箭無虛發。雖然沒讀過兵法,但每次討論軍事都與兵書上說的不謀而合,衆人都感嘆稱奇。

當時,北魏爲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侵,在今內蒙古自治區與山西省、河北省的交界地帶設置了六個軍鎮。523年,六鎮軍民因不滿北魏的殘暴統治,起兵反叛。賀拔嶽兄弟三人跟隨父親前往懷朔鎮平叛。

有一次,叛軍首領率軍前來攻城,走到離城牆三百多步遠時,賀拔嶽登上城頭,一箭射中了這位首領的手臂,叛軍頓時陣腳大亂。賀拔嶽嶄露頭角。

不久,賀拔嶽的父親戰死,他投奔地方實力將領爾朱榮麾下。當時,魏孝明帝的母親胡太后把持朝政,孝明帝深感不滿,密召爾朱榮進京,想把母親趕下臺。

爾朱榮猶豫不決,問賀拔嶽該怎麼辦。賀拔嶽慨然答道:“做非同尋常之事,必須非同尋常之人。將軍現在兵強馬壯,位高權重,如果率先舉起義旗,還有什麼不能戰勝呢?古人說:‘早晨的謀劃不要等到晚上實施,說出發便不要等候車子。’就是這個道理!”爾朱榮連連稱讚他有大丈夫氣概。

胡太后得知此事,勃然大怒,將孝明帝毒死。爾朱榮以爲孝明帝復仇爲名,帶兵進入首都洛陽,誅殺了一千三百多名朝臣立威,將領高歡趁機勸他稱帝。

賀拔嶽勸諫說:“將軍首倡義兵,是爲了剷除逆臣,假如稱帝,必然會貽人口實,招來大禍。”爾朱榮放棄篡位,繼續擁立孝莊帝爲帝,自己率軍返回晉陽,遙控朝政。

事後,賀拔嶽力勸爾朱榮誅殺高歡,以表明自己的心志。高歡早已賄賂了衆人,大家紛紛進言高歡人才難得,可以留下他將功贖罪。爾朱榮最終沒有殺掉高歡。

528年,另一位義軍首領万俟(mò qí)醜奴在關中稱帝,爾朱榮派賀拔嶽前去平叛。賀拔嶽擔心戰敗會獲罪,戰勝會遭嫉妒,於是請求讓爾朱氏家族的人擔任統帥。

爾朱榮非常高興,讓侄子爾朱天光爲主帥,賀拔嶽和將領侯莫陳悅爲副帥。

爾朱天光分派一千人交給賀拔嶽統領,賀拔嶽設下巧計,以少勝多,一舉俘虜了兩萬名叛軍,軍威大震,万俟醜奴倉皇向北撤退。

隨後,賀拔嶽對外宣稱:“現在天氣轉熱,不適合繼續作戰,等秋涼時再進攻。”万俟醜奴信以爲真,只留一支部隊把守險要之處,其他士兵分派到各地種莊稼去了。

賀拔嶽趁夜出擊,擒獲了留守叛將和所有叛軍。接着乘勝窮追,一舉擒獲万俟醜奴,收復了關中地區。戰後論功行賞,賀拔嶽功勞最大,升任都督。

530年,爾朱榮被孝莊帝設計殺死,爾朱天光趕回洛陽,將關中軍政事務交給賀拔嶽。高歡立即以爾朱氏專權爲名,興兵討伐。

爾朱天光派人向賀拔嶽問計,賀拔嶽說:“不如先固守關中,穩住根本。”爾朱天光不聽,結果戰敗。賀拔嶽見爾朱氏已經無可救藥,便投向高歡的陣營,捉住了爾朱天光的弟弟。

高歡消滅爾朱氏以後,獨攬大權,擁立孝武帝即位。孝武帝不甘心被高歡控制,下密詔任命賀拔嶽擔任掌管西北二十個州軍事的大都督,以對付高歡。

賀拔嶽趁機整合關隴地區的軍事力量,形成了一個以自己爲領導核心的軍事集團,與高歡東西對峙。

這時,賀拔嶽的得力干將宇文泰提醒他,現在的心腹大患不是高歡,而是和他一起收復關中的侯莫陳悅。賀拔嶽根本不相信,反而和侯莫陳悅一起商量怎麼對付高歡。

其實,侯莫陳悅已經投靠了高歡,高歡命令他找機會除掉賀拔嶽。一天,侯莫陳悅將賀拔嶽騙到自己營中議事,將他殺死。

賀拔嶽死後,高歡曾企圖吞併他的軍隊,但沒有成功,因爲關隴集團主要以家世、地緣爲紐帶,外人無法駕馭。宇文泰很快成爲新領袖,在他的帶領下,關隴集團的勢力更加強大,北周、隋朝、唐朝的開國君主都出自這個集團,雄踞中國政壇一百多年。

王褒(513—576年),字子深,琅琊郡臨沂縣(今山東省臨沂市)人。南北朝文學家、書法家。

王褒出生於名門望族琅琊王氏,先祖是東晉宰相王導,祖父、父親都是南樑的高官,很有名望。

王褒的家庭文化氛圍濃厚,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七歲時落筆成章。長大後學識淵博,志趣高雅,儀表堂堂,特別有風度。加之性格開朗,喜歡談笑,深受衆人喜愛。

王褒的外祖父是當朝大臣,曾對賓客說:“這個孩子將來一定能成爲我們家的宰相。”

王褒的姑父蕭子云是著名的書法家,特別擅長草書和隸書。王褒自幼跟隨蕭子云學習書法,得到真傳,名氣僅次於蕭子云,被當時的人推重。

王褒二十歲時被舉薦爲秀才,成爲太子蕭綱的僚屬。蕭綱身邊有一個陣容豪華的文學團體,鼎鼎大名的文學家庾信父子、徐陵父子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王褒與前輩同儕交流學習,文學造詣逐漸提升。梁武帝特別欣賞王褒的才華,將侄女嫁給他爲妻。

後來,王褒成爲蕭綱的大兒子宣城王的幕僚。有一次,宣城王新建了一棟書齋,讓著名學者、畫家顧野王繪製古代聖賢像,王褒題寫贊文,掛在書齋中,被譽爲“二絕”。

548年,“侯景之亂”爆發,南樑都城建康被叛軍佔領。梁元帝蕭繹平定“侯景之亂”後即位,王褒和梁元帝早有交情,因此受到重用。但他並不恃寵而驕,爲人謙虛謹慎,受到朝臣稱讚。

建康城毀於戰火,破敗不堪,梁元帝想將京城遷到自己的封地江陵,他的舊臣紛紛贊同。

王褒認爲在哪裡定都應該以人心向背爲依據,不應該以皇帝的喜好、舊臣的利益爲轉移,顯然舊都建康更符合民心。他深知梁元帝生性多疑,不敢當面反對,便私底下找機會勸阻,但梁元帝並沒有聽從。

梁元帝也熱愛文學,經常與羣臣詩酒唱和。王褒創作了一首題爲《燕歌行》的七言歌行,將西北邊塞寒苦之狀描繪得如在眼前。這首《燕歌行》對七言歌行的體式進行了改革創新,使它成爲自由換韻、平仄相間的一種詩體,更加靈活多變,爲音節流暢的唐代七言古詩打下了基礎。梁元帝、庾信等人寫了和(hè)詩,但都無法和王褒的原作媲美。

梁元帝的政權只維持了三年,被北方的西魏政權消滅,梁元帝被殺,王褒等幾十名文人被擄到西魏首都長安。

西魏丞相宇文泰因攻破江陵而一下子得到這麼多人才大爲高興。宇文泰的母親姓王,因此對王褒等王姓文人格外禮遇,並授予官職。

三年後,宇文泰去世,他的兒子周孝閔帝代西魏稱帝,建立北周。王褒由於家世顯赫,文學、書法造詣高深,很快得到重用。

孝閔帝去世後,哥哥周明帝即位,每次遊宴都讓王褒作陪,一起討論詩賦。後來繼任的周武帝對王褒更加信任,讓他負責起草詔令,擔任太子的屬官。

王褒來長安以前,趙文深是北方最有名的書法家,石碑、牌匾都請他題寫。王褒到後,貴族子弟爭相學習他的書體,趙文深竟無人問津。

趙文深倍感恥辱,怒形於色,但後來也被王褒的書藝所折服,轉而向他學習。可惜趙文深始終學無所成,被嘲笑爲邯鄲學步。王褒非常尊重趙文深,每當有人要題寫碑文,都推讓給趙文深。

王褒最大的成就在於文學。他的詩歌清麗圓轉,抒情細膩,格律精嚴,內容豐富:既有邊塞詩、遊仙詩,也有到北方後創作的思鄉詩。盛唐大詩人李白的一些名句,便是化用王褒的詩作,他對後世的影響可見一斑。王褒的駢文典雅莊重,文辭富麗,也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王褒與另一位同樣由南樑進入北周的大文學家庾信齊名,合稱“王庾”。他們爲北朝文學注入了新穎的南國之風,有力地促進了南北文風的融合,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同時,王褒也受到北方文風的影響,創作出一些骨力剛健、慷慨尚氣的作品。

576年,王褒去世,終年六十四歲。

令人惋惜的是,王褒的文集已經失傳,根據各類選本只蒐集到詩歌四十七首,文章二十五篇。

本文節選自《二十四史馬上讀,語文歷史都進步》——第七冊《北史》,官方唯一授權發佈,歡迎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