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接軌國際資本實現ESG

這位國際著名交易所的高管提到張忠謀董事長對於臺灣的貢獻之一,就是將臺積電於1997年10月8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將其美國存託憑證(ADR)掛牌交易,不僅取得當地資金挹注當地營運,同步效益源自於合規需求,將臺積電的公司治理提升到國際最高的水平。在ESG被喊得震天價響之際,Governance治理這個基礎,是支撐Environmental環境與Social社會兩個面向發展的關鍵,Governance除了提升董事會功能之外,也會影響營運層面,直接對應當前急迫的挑戰就是E和S這兩大面向。

一般人在面對監管時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麻煩」與伴之而來的成本,殊不知若逆向思考,Compliance還有積極正面的效益。尤其在全球產業結構重組之際,研華科技何春盛董事在2022年(臺灣)製造峰會的領袖論壇中提及臺灣正需要更加深化的國際佈局,要在國際市場與國外投資中被辨識與肯定,透過合規弭平國家差異的努力是必要的。臺灣的屬性原本就是在一個開放經濟體當中不只是取得的成就依賴這個開框架後續的精進提升,又何嘗不是建構在開放的結構之上?!因此,對接國際資本市場的動機並非單純只有國際財務管理,而應該從更具策略性的觀點檢視之。

相對於臺灣企業擁有最多百年左右的經營經驗,西方企業在市場經濟運作上,有許多經驗值得臺灣企業學習。臺灣過去以製造業爲主體的經濟發展,如今傲視全球!當初那些聽信學者「輕資產化」倡議的政策,偷偷回頭、重新檢視再工業化的發展。但臺灣企業家如何從實業家華麗轉身爲資本家,可能還有許多要補的功課,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近年在接班傳承的摸索中,也看到許多不錯的案例。

傳統經濟學論及要素稟賦中,資本並未爲臺灣企業營運發展出太好的共伴效應,主要肇因臺灣的經濟體兩成受不起國際金融的大風大浪。幾波國際金融危機都未在臺灣釀成巨災,要感謝臺灣與國際資本市場的互動受法規限制。但利弊互見的政策卻造成臺灣企業雖然可透過外銀調度以馳騁國際市場,但國際資金移動在外部受科技發展的進展與商品市場變遷的影響,內部受企業經營的治理能力更巨。國際企業理論早就以實證分析證明企業的績效與國際化程度成倒U字形,亦即,當企業展開國際化的初期會呈現上揚的走勢,但隨着國際化程度漸廣漸深,除非企業有自覺地發展強韌的組織與治理能力,因應日益複雜的國際治理,企業的績效會因國際化在後期呈現下滑走勢。

若聚焦E和S,治理能力的國際化更加重要!供應鏈固然爲了因應永續挑戰可以選擇在地化的方案,但許多跨國經營時Scope 3的碳排如何納入投資與營運決策中,絕非從臺灣看天下可以處理的!又如許多社會的挑戰在發展程度不一的地主國,如何平衡企業自身的需求與當地社會的需求?因應日益高漲的公平正義的訴求?與各類國際民間團體之間盤根錯節的互動?如何化解世代間與國際間的差異造成工作職場的高度張力?在在都需要具備比工業2.0或3.0時期集中產銷時期更卓越的治理能力。

臺灣企業在面對翻天覆地的產業結構變動,以及積極展開國際佈局的階段,如何善用各國資本市場的力量不僅與當地的資本對接,也與當地的法規對接,更是與當地的社會網路與消費市場對接。在向國際舉財的同時,臺灣企業亦可從國際資本市場舉才,強化國際經理人團隊,並順勢建構國際治理的能力,可謂一舉三得。近年來,在全球受地緣政治衝擊與臺灣品牌形象暴增之際,如何御風而上,在構思私人企業在調度資金與實現ESG的全球經略時,臺積電在國際資本市場的經驗非常值得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