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科技新創爲產業數位轉型賦能

臺灣產業結構向以硬體爲主,在「軟體蠶食世界(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及疫情改變各產業結構情況下,企業也開始積極投入數位轉型,不少資通訊大廠透過槓桿外部創新的力量,成立新創加速器或策略投資等方式與科技新創展開合作。

根據資策會MIC調查結果,臺灣302家中大型企業與科技新創合作現況(資本額超過新臺幣10億元者佔樣本數6成以上),近9成企業表示曾考慮與科技新創合作;其中39.4%已有實質合作,38.4%正評估或規劃中。已實質與新創合作案例中,以資通訊、健康醫療、金融保險三大產業與科技新創合作比例最高,而最感興趣的前五大新創領域爲人工智慧、智慧製造、資訊安全、金融科技及物聯網。

從調查結果及案例歸納可知,科技新創在產業數位轉型過程中扮演五種賦能角色,協助產業提升價值:一、賦能新技術:新創彈性較高,能專注開發技術與服務,大企業可直接導入新創技術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尤其傳統產業更需透過創新技術或解決方案加快解決產業痛點。

二、賦能新客戶:臺灣產業結構多以代工爲主,大企業透過與新創合作,能在培力新創過程中「育成新客戶」,待新創逐漸成長茁壯後,中大型企業有機會能反成爲新創的製造供應鏈夥伴並帶來量產訂單。

三、賦能新市場:電子代工廠已逐漸跳脫OEM模式,過去在硬體系統整合具豐富經驗,現已展開運用AI技術、平臺等對原有硬體產品升級,並投入開發AIoT產品及發展智慧產業,借重新創在軟體服務的創新技術與能量,加速開發軟硬整合產品以「拓展新市場」。

四、賦能新生態:隨着5G、AI、物聯網世代來臨,透過與新創結合共同「壯大新生態」,有機會激盪出新的商業模式。尤其5G發展將進入商用階段,臺灣通訊產業積極與新創對接合作,提供用戶更多元化的應用內容,及早佈局5G生態系及打造新商模。

五、賦能ESG:隨着ESG成爲新型態評估企業的數據與指標,企業更需透過低碳轉型以達成永續經營,新創技術運用於發展綠色科技解決方案,助企業實現減碳目標,包含碳盤查、碳減量、碳抵換等環節,縮短企業摸索低碳轉型的路程。

過去兩年臺灣科技新創充分發揮韌性及實力,成功爲臺灣產業轉型賦能,尤以SaaS類型新創透過軟體解決方案協助國內外企業度過零接觸的疫情難關,更奠定臺灣科技新創成功上市上櫃基礎。

扶植創新產業發展已爲全球趨勢,爲協助數位經濟發展,證交所透過「臺灣創新板」積極扶持及推動優質創新申請上市,鼓勵擁有關鍵核心技術及創新能力或創新經營模式之企業加速進入資本市場,協助我國產業轉型升級,並強化企業營運韌性。

展望未來,在政府持續優化創業環境、建構活絡的出場機制,及產業對於數位轉型的需求下,科技新創有機會持續累積成長能量,並在數位經濟浪潮下,扶持更多指標型科技新創誕生,爲臺灣產業數位轉型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