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從數位轉型、淨零轉型到融合轉型

彼得.杜拉克曾說「不能衡量者即無法管理」(You can’t manage what you can’t measure.),這位希望被稱爲社會生態學家的管理宗師,以其管理哲學的抽象點出科學管理的具象,也爲數位轉型鋪墊出一切轉型的基礎。面向永續的轉型努力,許多悲觀的預測是臺灣廠商只剩3年時間,有急迫感是正向的態度,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想法,而在於做法。如果中小企業連碳足跡或水足跡的數據都沒有,策略不過淪爲空談,而數位轉型所建構的可視化管理工具,正是當前企業可踏出淨零排放的第一步,融合數位轉型與淨零轉型,居然巧妙地在可衡量到可管理的交會點上找到綜效的契機。

曾經有一家航太大廠的人資部門退了一張加班單,理由令許多人跌破眼鏡:申請加班單位的機臺未開機。當初這家航太大廠採購大型面板、建構儀表板時,引發抗拒變革員工的質疑與訕笑,但當不同的資料庫逐漸串接,不同管理功能從資料庫中勾稽所發現的管理課題,是未導入智慧管理時難以想像的。同理可證,機臺稼動率對於能耗與碳排所對應工業生產的碳盤查,也是一條重要的管理軸線。業界先進對於相關管理工具的串接,均建構於個別企業的數位轉型之上,碳風險在供應鏈的數據透通後,將更進一步放大這些管理工具的效用。

當下對元宇宙的關注多屬物聯網裝置、遊戲與娛樂領域,但元宇宙中的智慧製造與更廣泛的科技應用,是臺灣業者突破過去40年代工模式的侷限、轉軌服務導向體質的全生命週期管理、以及運用數據智慧直接面對客戶的最佳契機。產業生態系仍屬發展的初期,又逢能資源轉型的關鍵時刻,關鍵資源的耦合待建構,與喪失動能的資源脫鉤,不僅涉及科技迭代的轉變,也涉及領導團隊的想像力與說服力,在勾勒一個一般人似懂非懂的美麗新世界時,套用赫胥黎1931年的時代鉅著的原文書名《Brave New World》,新世界一點都不美麗,而是勇敢的拓荒。赫胥黎在書中預測人類將於2540年淪爲次等存在,若以科技奇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的推估,要早500年。

除了數位轉型與淨零轉型,另一條值得關注的軸線是人本轉型。第四次工業革命許諾一個「以人爲本」的新經濟與新生活,但一年半來的疫情似乎在加速數位轉型的發展中,使得真實生活距離「以人爲本」的目標更遙遠了!就此,策略大師Gary Hamel的新書「人本體制」,若結合最新一期哈佛商業評論的聚光燈三文「The project economy has arrived」,「Make megaproject more modular」,「Agile Hacks」,可預期的未來是組織結構將面臨天翻地覆的改變,以因應外部環境劇變的挑戰。最近聽臺達電人資長分享他們花了半年時間,把組織圖廢掉的故事,令人震懾於臺灣企業家的遠見與執行力。一個沒有組織圖如何激勵全球83,000的員工保有旺盛的企圖心與高昂的戰鬥力?人的問題不解決,前述的數位與永續的規劃可能都只是緣木求魚。

除了內部「以人爲本」的倡議,企業在面對變化多端的消費市場時,如何發展出以人爲本的行銷?這個課題將是顛覆式創新的根源,自然又是以數位轉型爲基礎的數據革命。活躍於元宇宙中的消費者,超過七成屬於Z世代的年輕人,去中心化不只是技術的工具屬性,也是消費的行爲屬性,對於數位分身的行爲轉變如何顛覆類比世界的企業理論與競爭實務?進而顛覆習以爲常的治理架構與營運管理?心臟不夠強、個性不勇敢,還真難以踏進新的世界啊!

融合有別於混合,不是拼湊而成的新典範,而是本質的改變。前述的變革多爲領宣(領先)族羣已然實現的企業佈局與投資,若在融合後展現更強大的綜效,將進一步擺脫糾纏不清的競爭局勢,成爲通吃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