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企業的雙重使命:盈利能力與永續發展

減碳要求日益嚴格,勢將增加短期相關成本,但臺灣製造商還是有相當機會來提高自身的永續及盈利能力。圖/本報資料照片

製造業是臺灣經濟的支柱,約佔臺灣GDP 30%,但目前面臨重大的永續性挑戰。臺灣過度依賴化石燃料,碳強度高於許多高收入經濟體。根據能源研究院的數據,臺灣2022年煤炭、天然氣和石油佔經濟能源消耗的90%以上。

時勢所趨,整個供應鏈都必須響應永續

政府已開始採取行動改善能源比例。例如,環境部氣候變遷署(CCA)計劃在2025年徵收碳費,以鼓勵製造業者減少碳排放並採取更永續的做法。除了政府措施之外,臺灣製造業還面臨一連串減少碳排放的新要求。全球各地的企業利害關係人和客戶大力倡導加速減碳,是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壓力源。

對於營運足跡遍佈全球的臺灣製造商來說,遵循這些新興規範不僅是響應永續的當務之急,也有策略的必要性。消費電子和快速消費品(FMCG)等產業中有影響力的客戶,日益增加對供應商永續相關的要求(包括對臺灣製造商)。這包括減少範疇3排碳(Scope 3),即不是由製造商直接產生的排放,而是在供應鏈,包括上游由原料和組件供應商等產生的排放。

雖然碳費即將上路,減碳的要求也日益嚴格,短期的相關成本勢將增加,但臺灣製造商還是有相當機會來提高自身的永續及盈利能力。麥肯錫最近的研究顯示,全球領先的製造公司已經證明,快速積極的減碳行動是可以帶來競爭優勢。他們在設計永續方案、動員供應鏈降低排放以及追求全面的組織轉型等方面都做出不錯的成績。總體而言,企業如果能執行對的永續和減碳措施,不但可提高收入、節省長期成本,更能對公司聲譽帶來正面貢獻。

臺灣製造商要實現永續發展和盈利能力,有下列幾個關鍵步驟:

一舉兩得,積極減碳可創造競爭優勢

首先,產品需按照永續發展理念設計。這不僅指原料和製程創新,還包括在重視環保憑證的高端市場重新定位產品。例如,一家亞洲高科技製造商針對主要客戶羣進行大規模調研,發現這些客戶願意花更多錢採購有更優良環保技術的產品。在此新發現加持下,這家公司開發了使用再生原料且包裝簡樸的新產品線。這不僅滿足了客戶對更綠色產品的需求,同時也減少了公司成本和碳足跡。

其次,製造商必須推動供應鏈採取更環保的做法。這個步驟十分重要,因爲供應鏈往往是許多公司最大的排放來源。一家汽車OEM就曾幫助一個重要供應商採購用水電能源而非化石燃料生產的鋁材。此舉讓他們將鋁製零件的隱含碳排放減少約三分之二,且供應商和OEM 都無需承擔額外成本。

還有,臺灣製造商可以透過跨職能合作和創新,以雙重使命爲目的展開轉型,並結合減碳與盈利目標。一家亞洲汽車供應商就採取了這種雙重使命方法滿足客戶對降低供應鏈碳排放的要求-這家公司首先確立產品面的排放基線並探索各種可能的減碳策略,然後設定明確且高顆粒度的減碳和盈利目標及實施計劃,接着積極實施。

這套全方位作法涵蓋50多個製造工廠,並實施了超過350項減碳行動方案。該公司現正按計劃逐步實現2030年減排40%的目標。

臺灣製造商可以向全球永續製造業的領先企業取經,走出自己的減碳之路。兼顧盈利能力和永續發展無疑是一項挑戰,但也是必要且值得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