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臺灣慎防掉入「自滿文化」的陷阱

國泰金控李長庚總經理日前指出,亞洲各國於1997亞洲金融風暴後,經濟受衝擊偏大的國家(如韓國、新加坡)都快速轉型臺灣因影響沒那麼大所以發展相對牛步化,這次臺灣在新冠疫情的控制得當相對受損較輕,但會不會引發哈佛大學John Galbraith教授30年前的警告,進入「自滿文化(Culture of Contentment)」的陷阱,失去持續轉型與進步的動能?有待步步爲營。其中關於數位轉型,很多企業與行業都想做數位轉型,但最後都是「局部勝利、全局慘敗」,關鍵在於「類比轉型」沒有與數位轉型同步,誠哉斯言。

臺灣在1950年時,每兩個就業人口就有一個在農業部門,至今70年來快速轉型,從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到資訊社會的華麗轉身,從總體面見證了臺灣社會現代化的歷程,從個體面也創造了令人稱羨的財富。更重要的是相對均富的社會,堪稱實現了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兼顧一個堪稱典範的社會階級分佈。即便是當前全球貧富不均日益惡化的當下,臺灣的問題雖然也持續惡化,但嚴重程度不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幸或不幸,其中有一個癥結點在於,臺灣產業沒跟上前兩波的轉型:聯網與移動。當臺灣在很多方面都讚歎中國大陸彎道超車,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的金融底層,串接商業互聯網與工業互聯網,互聯經濟的榮景令人歎爲觀止!

從互聯網到物聯網,一字之差可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這些年來,金融監理機關雖然鬆綁許多限制,試圖以金融創新突破產業升級轉型的桎梏,但適逢全球產業結構鉅變,從美中貿易戰開始,後疫情的國際佈局即將顛覆既有規律,臺灣產業能否化危機轉機,在主要市場(包括中國大陸)的不確定性偏高之際,加速重新佈局的力道,方能有效突破過去20年低迷的慣性,再創臺灣經濟發展的奇蹟。化危機爲轉機,自然需要嚴肅解決「轉」的課題,多年來升級轉型多爲空談。

原地踏步的業者包括獲利太低的廠商,沒有能力投資創新、自然無力轉型。第二類原地踏步的業者無心戀戰,傳產業者再博一局看不懂的物聯網力有未逮,下一代若有異心,就這麼劃下終點也不錯。第三類原地踏步的業者是口袋飽飽的現金,寧可買超跑、裝潢孔金孔銀」,也不願投資,身陷自滿。最後一類,是有財力、也有願力,但欠缺智力,不知如何入手的業者。

在工業4.0被提出後,臺灣即不斷探索方法論。有別於德國的工業實力與規模優勢,臺灣以中小企業爲主的產業結構並不利於西方自動化與智能化解決方案的導入,本土解決方案又提出什麼有國際競爭力的系統,匆匆又是八年荏苒的時光逝去。即便疫情過後,百業依舊需要不短的時間調養,君不見近期升值狂飆臺幣、第二季逆勢上漲兩成的臺股、與價格看回不回的房地產,在在都顯示臺灣錢又淹腳目啦!不缺錢,但缺投資標的的臺灣經濟,如何因勢利導,將資本市場與產業需求的活水結合,這種「包容」(Inclusiveness)纔是未來所期待的包容,其重要性絕不亞於線上串接線下的包容。對擴增轉型的所需的鉅額投資,並非5G開臺就可以忽悠過去的。

生態系統的建構瓶頸在李長庚總經理的精闢剖析中,一語道破擴增常態的瓶頸在於類比世界的轉型,數位轉型若缺了這片拼圖不僅難竟全功,甚至連投資報酬都難以合理化。前仆後繼的未竟之志,不僅阻卻了後進者的評估判準,也有可能在資源錯置中,也錯失了轉型的契機。因此,致力於挖掘市場變化的趨勢、綜合研判地緣政治和社會變遷、與強化ESG投資,都需與智能型擴增科技的導入並駕齊驅,才能包容類比世界的轉型,結合數位轉型實現新的競爭力。以人爲本,現階段百分之百的類比轉型,攸關數位轉型相對容易的技術突破,說得容易、實踐起來一點都不容易。克服人性弱點,進行心理陪伴(或當下時髦的EDP)、工作設計、組織調適與供應鏈管理,可能都與線上流程的優化互爲因果地決定了擴增轉型的績效。

三軍未發,糧草先行!在這個翻天覆地的變局中,倘若臺灣的資本家與主政者都有李總經理深邃的眼光、直白的敘事與明快的行動,以金融國家隊力挺臺灣實業的擴增轉型,實乃國家之幸、百姓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