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星鏈”終升空!工信部推進准入制度改革 暖風之下衛星互聯網或“起飛”

《科創板日報》8月6日訊 今日下午,中國版“星鏈”——“千帆星座”首批組網衛星發射儀式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舉行,“一箭18星”順利升空入軌。

“千帆星座”計劃,別名G60星鏈計劃,目標構建1.5萬顆低軌寬頻多媒體衛星組成的龐大星座,以爲全球用戶提供高速、穩定、覆蓋廣泛的衛星互聯網服務。據悉,該計劃於2023年啓動建設,背後由上海市政府支持,以上海格思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爲實施主體。

當前,我國正持續傳遞出對民營衛星互聯網事業的支持信號。

同爲今日消息,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於創新信息通信行業管理優化營商環境的意見,其中提到,深入推進電信業務向民間資本開放,加大對民營企業參與移動通信轉售等業務和服務創新的支持力度,有序推進衛星互聯網業務准入制度改革,更好地支持民營電信企業發展。

事實上,早在去年10月,工信部徵求意見時便已提出,要“分步驟、分階段推進衛星互聯網業務准入制度改革”。

而在更早先的2016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提出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有序參與航天科研生產、空間信息產品服務、衛星運營等航天活動。同年《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一文也明確傳遞了對民營衛星事業的支持。

究其原因,一方面,衛星互聯網的應用場景廣闊。據中國移動研究院發佈的《面向天地一體的衛星互聯網創新應用場景白皮書(2024年)》,衛星互聯網在偏遠地區通信、航空機載通信及遠洋海事通信領域獨具優勢,此外將衍生一些如終端直連衛星、工業無人作業、全球智慧監管等全新應用場景。

另一方面,由於巨大的應用價值,衛星互聯網已然成爲國際科技競爭焦點。基於頻軌資源有限性以及“先佔先得”的申請規則,我國加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衛星互聯網建設。2020 年,我國首次把衛星互聯網納入“新基建”範疇,並向國際電信聯盟(ITU)提交了佈局衛星總量1.3萬顆的低軌道星座與頻譜申請。時至今日,我國申請衛星數量總數已接近4萬顆。

伴之而來的,是衛星互聯網事業潛在的巨大商業前景。從產業鏈來看,衛星互聯網主要分爲衛星製造、衛星發射、地面設備、衛星運營服務四大環節。根據SIA數據,衛星製造佔比約爲5.62%,衛星發射佔比約爲2.49%,地面設備佔比約爲51.59%,衛星運營及服務佔比約爲40.30%,我國2023年衛星互聯網產業規模超330億元。

另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1-2025年我國衛星互聯網市場規模有望自292.48億元增至446.92億元,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有望達11.18%。

開源證券8月2日研報指出,我國高度重視衛星互聯網建設,多因素助力產業發展:從政策端來看,衛星互聯網納入“新基建”,政策將持續力推;從資本端來看,民間資本助力衛星互聯網發展,市場融資集中衛星製造領域;從產業鏈端來看,我國衛星互聯網產業發展已經較爲完善。

展望產業鏈各環節,該機構認爲:(1)衛星製造環節:優先受益於衛星發射增量需求,建議關注衛星載荷供應商、衛星平臺零部件供應商;(2)衛星發射環節:建議關注發射資源分配、發射節奏及技術發展帶來的產業催化;(3)地面設備環節:建議關注高價值量核心網建設各環節,以及終端市場;(4)衛星運營環節:星網、垣信分別牽頭星網、G60,雙線共進,有望快速構建衛星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