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無關民主的“民主峰會”

新華社北京3月17日電 題:無關民主的“民主峰會”  新華社記者  美國主導的所謂第三屆“民主峰會”將於18日至20日在韓國舉行。分析人士指出,前兩屆“民主峰會”尷尬收場,美國再次打着“民主”旗號操辦峰會,國際社會已看清美國將所謂“美式民主”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的本質,以及假民主之名挑動分裂對抗、維護自身霸權的企圖。

美國“外包” 韓國“接盤”

美國國務院在發佈“民主峰會”相關信息時稱,美方認爲韓國“主辦這次峰會是積極的一步”“我們非常自豪地將第三屆峰會的領導權交給韓國”。韓聯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道說,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在此次“峰會”期間訪問韓國,美國總統拜登預計將以視頻方式出席“峰會”。  韓國一些媒體認爲,韓國舉辦“民主峰會”是充當美國的“馬前卒”。韓國《京鄉新聞》17日發表評論文章說,帶有陣營對抗邏輯的所謂“民主峰會”在全球範圍內並無多少支持,韓國卻帶頭宣揚美國“新冷戰價值觀”,如此做法是否有助於韓國國家利益值得懷疑。  韓國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李長熙指出,美國將所謂第三屆“民主峰會”選擇在韓國召開,表明美方意圖在該地區建立“新冷戰體制”,韓國應對此保持警惕。韓民族和平研究所所長鄭旭湜15日在專欄文章中寫道,所謂“民主峰會”在設立之初就被拜登政府深深打上將世界秩序一分爲二、互爲對立的烙印,韓國政府直接套用拜登政府對國際格局的看法,並沒有考慮這會對國家利益產生何種影響。

賣力作秀 難引共鳴

美國分別於2021年12月以視頻方式、2023年3月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兩次召開所謂的“民主峰會”。  儘管美國竭力推動,但此前兩次“峰會”並未取得實際成果。第一屆“峰會”在線上舉行,事實上淪爲一場“幻燈片在線演示大會”。第二屆“峰會”口口聲聲聚焦烏克蘭危機等議題,但美國拿不出實質性解決方案,只能以大喊空泛口號收場。  美國舉辦前兩次所謂“民主峰會”時,就已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質疑。新加坡前國會議員吳俊剛在所謂第一屆“民主峰會”召開前就指出,“民主峰會”帶有冷戰的思維和色彩,與當今世界發展大勢相悖,難以引起各國真正的共鳴。阿聯酋《國民報》網站在所謂第二屆“民主峰會”舉行期間刊文說,儘管美國政府高調宣傳,但人們對這一會議的熱情如此之低,以至於許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它正在進行。  南非種族關係研究所研究員特倫斯·科里根表示,儘管美國已經舉辦兩屆所謂“民主峰會”,但就目前來看,前兩屆會議沒有取得任何有益的成果。美國杜克大學桑福德公共政策學院國際發展系研究員蕾切爾·喬治指出,美國似乎患上了“峰會綜合徵”,試圖通過召開所謂“民主峰會”炫耀其全球影響力,但無奈外界對“峰會”的反應相當冷淡。

名曰“民主” 實圖霸權

多國人士指出,所謂“民主峰會”本身就不民主,其實質是按照美國標準給各國劃線分類,反映的是美國一貫的雙標和傲慢。美國企圖利用“民主峰會”再做文章,挑動世界分裂對抗,如此行徑有害且危險。  肯尼亞國際關係問題學者卡文斯·阿德希爾表示,長期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打着“民主”“人權”的旗號對諸多國家和地區進行干涉,美國將“民主”等概念工具化、武器化,其結果就是讓所謂“民主峰會”難以服衆。  敘利亞政治問題專家馬希爾·伊赫桑認爲,美國推行“美式民主”的真正目的是維護經濟和政治霸權,加強對它認爲的“戰略地區”的控制。埃及政治學者穆罕默德·阿提夫·馬哈利夫指出,美國常以所謂“民主”爲由干涉他國內政,如秘密資助敘利亞反對派、策劃所謂“阿拉伯之春”等,只會引發地區局勢動盪、恐怖主義滋生和生靈塗炭。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自身民主面臨種種問題,根本無權對他國的民主狀況說三道四,這樣的“峰會”對各國的民主發展毫無意義。巴西農業問題專家米爾頓·波馬爾說,任何瞭解美國政治的人都知道,美國自建國以來一直由少數富人統治,金錢政治在“美式民主”中始終佔據主導地位。美國《全球策略信息》雜誌前駐白宮記者威廉·瓊斯認爲,如果美國想承擔起責任,召集一場關於“民主”的會議,那麼會議首要議題應該是討論西方自視甚高的“民主制度”爲何失效。  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傑弗裡·薩克斯指出,美國試圖將世界劃分爲“好人”和“壞人”的做法非常虛僞,並且正在失敗,“在當前最需要和平與合作的時候,這種做法只能在世界上產生破壞性影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