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不再禮讓 柯文哲能成第3位無黨籍臺北市長?

▲戰後國民黨爲實施地方自治,原本官派臺北市長也改爲民選。(圖/翻攝自《吳三回憶錄》)

文/劉康彥

年底北市長選舉,國民黨派出榮譽黨主席連戰的大公子連勝文競逐,照理,臺北市在馬、郝近16年政權壟斷與黨內豐沛資源挹注下,輔以「天龍國」長期藍大於綠的選民結構,要入主市府簡直易如反掌。只是距離投票倒數4個月,連勝文的民調卻始終未見起色,若無黨籍柯文哲最終順利插旗北市,必將牽動連家政治實力與國民黨的氣勢消長。然而,從臺灣地方自治史來看,臺北市其實老早就出過無黨籍的市長,分別是吳三連與高玉樹

戰後,國民黨政府接收臺灣,並未立即實施地方自治,「半山黃朝琴以外交部駐臺派員之姿兼任臺北市長,與繼任的財政部專員遊彌堅同屬國民黨,直到吳三連纔打破前例,成爲國民黨治下首位黨外、非半山臺北市長。

痛失大陸山河撤退來臺的老蔣,一向仰賴具有「民主先生」美名且頗受美方青睞的政治菁英吳國楨,還刻意起用他接替軍人出身的陳誠出任省主席,一方面不僅可有效爭取美援,還可安撫「228事件」後臺灣民心的躁動。

吳國楨建言老蔣,要獲得美國人支持,必須力行民主法治與善用臺籍人士,適逢臺北市長遊彌堅任滿並堅決請辭,亟待層峰決定新人選,多人向吳國楨推薦曾以全臺第一高票當選國代的吳三連,豈料吳卻以無行政經驗爲由推辭,蔣介石不僅爲此召見他,還親口允諾:「你不要怕,假如有困難,可隨時來見我,你去做好了」,吳三連才點頭答應。1950年2月6日,他從遊彌堅手中接下印信,成爲戰後首位無黨籍官派臺北市長。

▲蔣介石召見吳三連,並勸勉他出任臺北市長。(圖/翻攝自《吳三連回憶錄》)

同年,高層決定在臺實施「地方自治」,包括臺北市長也改爲直接民選,上任沒多久的吳三連評估,自己既非臺北出身又非國民黨人,且個性淡泊名利、不好交際,壓根不是當官的料,遂放棄競選,何況當時的政治環境,即使施政再突出、人民再愛戴,無黨無派者能否選贏國民黨,以及選舉結果能否獲老蔣首肯都是未定之數,因此,吳三連在登記截止前夕,特地遠走關子嶺躲避塵囂。

但國民黨不僅「禮讓」吳三連,還藉彭孟力量「逼退」有意角逐市長的黨內同志,國民黨的如意算盤,在於吳三連本身具市政經驗,又是甚孚衆望的臺籍人士,他的參選將消弭本、外省人及國民黨與地方派系間的選舉衝突,更重要的是,吳三連的當選,將替臺灣博得實行「民主政治」美名與打破一黨專政的印象,簡單來說,高層認爲吳的當選,可替臺灣的國際形象「加分」。因此,臺灣戰後首次民選臺北市長,就在國民黨「禮讓」無黨籍人士的美談與「逼退」黨內同志的矛盾下結束。

值得一提的是,國民黨省黨部勸退黨籍同志的過程並不順利,由於曾任臺灣省新聞處長的林紫貴堅不退選,甚至打算串連他人抵制吳三連,省黨部主委倪文亞才與省主席吳國楨、保安部司令彭孟緝商議,決定以「掩護匪諜入境」罪嫌出手,逼迫林出局。

▲吳三連角逐首屆民選臺北市長,掃街拜票之場景。(圖/翻攝自《吳三連回憶錄》)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第7艦隊協防颱灣海峽,臺灣安全獲得保障,美援一時無虞,「民主先生」吳國楨的功能日漸消失。外傳老蔣爲替蔣經國鋪路,特地派人在吳國楨座車動手腳,讓他差點命喪日月潭山路,據吳三連在回憶錄的說法,等到吳國楨辭職獲准出走美國後,臺北政壇出現「臺北市長非由國民黨員出任不可」的聲音就越來越響亮了。

吳三連接掌北市之際,恰是大陸淪陷、政府撤退來臺初期,爲除舊佈新,不論是精神或體力都耗損不少,故決定不再尋求連任,返回故鄉臺南參選省議員;至於第2屆臺北市長選舉,國民黨派出官拜中將,曾任警務處長的「半山」王民寧,而黨外人氣最旺者要屬高玉樹。

高玉樹在1950年便曾與吳三連交鋒臺北市長,得票僅次於吳,此次捲土重來,國民黨已不若當年「禮讓」黨外,反而傾全力替王民寧輔選,只是沒料到開票結果大出國民黨意外,高玉樹勝過王1萬3千多票。高分析勝選原因,除自身勤走基層外,王民寧的性格高高在上,再加上吳三連秉公辦理選舉,終讓無黨籍人士蟬聯臺北市長,國民黨上下瀰漫吃驚與失望,還搞到中央黨部秘書長與省市黨部主委通通下臺以示負責。

其實開票當晚並未明確宣佈當選人,官方只稱「高某得多數票,仍在統計中」,但美軍援華顧問團團長威廉‧蔡斯少將(William C. Chase)已主動致電華府,告知臺北市長由黨外人士高玉樹當選。層峰猶豫,若此時還宣佈當選無效,難以對國際交代,因此在老蔣看了高玉樹的學經歷後,裁定「選舉有效」。

針對此次選舉,《自由中國》曾做以下評論:「這次由黨提名候選而落選的,不只王民寧一人而已,還有嘉義的林金生(編按: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父親)等。……這些候選人之所以失敗,並非由於『控制不力』所致;恰恰相反,主要是由於『控制過力』,碰到民主思想反激發出來的結果。……國民黨今後提候選人的時候,不要完全以對黨貢獻與幹部好惡做基礎,而要以民衆的意向作基礎。」

高玉樹在當選市長後的首次記者招待會,便公佈個人財產,成爲臺灣地方自治史上最早公佈財產的市長。他曾說,當時的政治環境,黨外人士當選縣市長,非常難爲,尤其臺北市議員90%都是國民黨人,報紙輿論也都在黨部指導之下,「能做完任期,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他既深知處境艱難,不管做得完、做不完任期,總之埋頭苦幹、努力建設就是。

▲高玉樹(左)從吳三連手中接下市長印信。(圖/翻攝自《高玉樹回憶錄》)

國民黨臺北市黨部主委易人後,最大的任務就是3年後必須奪回市長寶座。高玉樹任期將滿之際,省議會議長黃朝琴設宴款待,席間輕描淡寫勸高給國民黨一個面子,要他別再競選連任,還可以替他安排省府委員的位置;省主席嚴家淦話說得更明,「你若執意要選,我要動員省府全部力量幫助黨的候選人」。

國民黨軟硬兼施,高玉樹抱着縱然落選也在所不惜的想法,「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參選到底,此次國民黨推派議長黃啓瑞,最終黃以17萬6千多票領先高的11萬多票,當晚就宣告當選,高玉樹謀求連任失敗,事後在競選辦事處貼出了「君子不計成敗,公道自在人心」的標語。

1960年,第4屆臺北市長選舉將臨,高玉樹向國民黨中央黨部組織部主任郭外川探詢,此次選舉候選人能否派員赴投開票所參與監票、計票工作,郭要他不必擔憂,指執政黨可保證選舉一定公開公平,「黨外候選人不用派監票員來增加複雜」,高玉樹這一回不願打沒有勝算的仗,選前寧願飛到美國訪問。

或許高玉樹還有個致命弱點,他在初任臺北市長時,自覺沒經驗、壓力大,在一次酒席間認識酒家女碧玉,他在回憶錄中坦承「犯了某些男人會犯的毛病」,還稱這段「孽緣」維繫了1、2年。當高玉樹正遊移不定是否再度挑戰黃啓瑞時,碧玉抱着一名4歲的小孩「小高」直奔高府,打算討回這筆風流債。高玉樹說,「選舉到了,她被中山區長煽動利用,幫國民黨演這齣戲」,以致於黃啓瑞在沒有強勁對手下順利連任。

第5屆臺北市長選舉,國民黨改提周百鍊參選,據說美方受到韓國總統李承晚選舉舞弊遭推翻,以及曾來臺訪問,親訪新生南路清真寺的土耳其總理孟德勒斯,也是因選舉作弊被推翻垮臺身亡的影響,「提醒」國民黨勿搞小動作,國民黨才勉爲其難開放候選人派員監票。

高玉樹盱衡全局,決定四度出馬角逐臺北市長,尤其周百鍊樹敵太多,對他是一利多。譬如周提名確定後,原任市黨部主委的彭德,以周百鍊選市長不是高玉樹對手爲由,稱病請辭獲准,接任主委的人選竟是爭取提名未果的王成章,輔選力道可想而知,因此即使國民黨握有再多資源,人和出問題的周百鍊也無福消受。但臺北市畢竟是兵家必爭之地,國民黨仍無所不用其極,包括一再重提高玉樹與碧玉的陳年往事,並從民間團體到社會各階層,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支持周百鍊,最終高玉樹以19萬1千多票勝過周百鍊的17萬6千多票,如同前述,周百鍊的人緣不佳,他戶籍地的那隻票箱竟僅得數10票,反觀高玉樹還有3百多票。國民黨的再度落選,使中央黨部秘書長與市黨部主委雙雙辭職負責。

高玉樹再任市長,對人對事頗胸有成竹、充滿自信,大刀闊斧處理臺北市亟待處理的問題,包括拆除違章建築、開闢道路、美化市容與疏濬下水道。3年後,中央將臺北市升格院轄市,並指派他擔任市長。國民黨將臺北升格爲院轄市的動機,並非提拔高玉樹,而是便於往後的指派與掌控,只是迫於形勢,改制後的第1任市長還是派高玉樹,但市黨部仍極盡打壓之能事、不時放冷箭,甚至動員市議員向監院提出彈劾。

國民黨或能容許臺籍政治菁英出個人鋒頭,但無法接受組織化,否則政權必將受到脅迫。高玉樹在與周百鍊的競爭過程中,組織集訓5百多名監票員,讓國民黨作票機會大減,開票當晚,高玉樹競選總部前聚集逾2萬名羣衆關心選情,臺灣警備總司令陳大慶看在眼裡,深怕高玉樹把臺灣人組織起來,因此主動建議老蔣,不如將臺北市升格爲直轄市,市長改爲官派,就不必擔心市長選舉會出任何差錯。

1972年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後,某日突召見高玉樹與即將卸任屏東縣長的張豐緒,小蔣親口邀請高玉樹擔任交通部長,高則希望能續留北市,但蔣經國動之以情,期盼借重高玉樹的長才推動以交通爲主的十大建設,高被迫接受,並認爲此人事案是「明升暗降」,拔除他在臺北市發揮的舞臺。自此,臺北市經過22年的官派與近20年的民選市長,未再出現任何一位無黨籍人士,至於柯文哲有無機會改寫歷史,再過120天答案即將揭曉。

▼臺北市升格爲院轄市,行政院副院長黃少谷(中)親臨主持,與高玉樹(右)、議長張祥傳(左)合影。(圖/翻攝自《高玉樹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