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慕孫:學術詞典中沒有“跟蹤”一詞

弘揚科學家精神

“如果科研是一條長長的跑道,郭慕孫先生一生都奮力奔跑在這個跑道上,即使歷經風雨,也從未停歇。”12月9日,在紀念郭慕孫先生誕辰一百週年座談會上,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鎖江深切緬懷了郭慕孫先生。

郭慕孫生於1920年,是享譽世界的化學工程學家。他的科學研究具有獨創見解,並自成學術體系,爲化學工程領域特別是流態化科學技術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大量寶貴的知識財富

一生的信念是“想象出創新”

2008年,美國化學工程師協會評選出了百年開創時代的50位傑出化工科學家,作爲我國化工學界元老,流態化學科開拓者郭慕孫有幸成爲其中唯一獲此殊榮的亞洲學者

郭慕孫一生的信念就是“想象出創新”,他曾多次談到創新的重要性,他說:“搞技術要有所發明,搞科學要有所創新,學術思想必須先行,只有這樣才能對所研究的對象取得突破,將科研置於創新的基礎上。”

在幾十年來的科研生涯中,郭慕孫帶領團隊勇於創新,開創了流態化學科先河,率先發現和區分散式”和“聚式”流態化;建立了系統廣義流態化理論;提出了“無氣泡氣固接觸”概念,並與同事們開拓了“稀相”“快速”“淺牀”三者能相互貫穿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案,以及實現無氣泡氣固接觸的實際方法工藝、設備和系統;爲經濟建設創造了新過程;指導並進行了“多尺度法”的研究。

郭先生對科學十分地執着,他一生都在不知疲倦地工作,他具有敏銳的學術思想,在他的學術詞典中沒有‘跟蹤’一詞,而始終強調原創、第一和特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李靜海說。

傾盡終生報效祖國

郭慕孫青年時期出國留學尋求知識救國之路,儘管在異國他鄉取得了榮譽成就,但郭慕孫無時無刻不在牽掛着自己的祖國。

1956年12月,輾轉回國的郭慕孫應著名冶金學家葉渚沛之邀來到中國科學院原化工冶金研究所,立即全力以赴投入到研究所的籌備和創建中。回想當時的情景,他曾動情地說:“那時決定回來是很難的,走這一步要決定後半生的全部。”

20世紀50年代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建設中需要大量用到鋼鐵,可是在我國約有97%的鐵礦含鐵量低於35%,再加上我國一直用物理方法選礦,而導致了加工不精,在選礦過程中,摻雜了大量廢渣土。

郭慕孫急國家之所急,提出要用化學的方法加工提取。當時,這種方法在國際上也剛剛興起,在中國使用也屬首次。

“他將自己的全部才智毫無保留地獻給了深深熱愛的祖國和人民,他傾盡終生報效祖國的拳拳赤子心,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張鎖江說。

與此同時,郭慕孫很早就強調科技要自立自強。在將流態化應用於化工冶金的實踐中,他遇到難題從不退縮,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一個發展中國家在走向發達的途徑中,只有用自己的科學技術,針對自己的資源和國情,才能達到技術上獨立的目標。”郭慕孫曾說。(科技日報北京12月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