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車市激流暗涌:僅3家企業連續盈利 "油電平權"呼聲再起

近期,以長安汽車總裁王俊爲代表的汽車業界高管披露了一組令人震驚的數據:全國71家乘用車企中,連續三年保持盈利的僅剩3家。在價格戰的持續影響下,汽車行業面臨着增量不增利的經營困境。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僅2024年前8個月,新車市場零售損失已超過千億元,行業寒意漸濃。

新能源市場的非理性競爭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取得了顯著成就,市場滲透率已超過50%。然而,這種快速發展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爲擴大市場份額,新能源車企掀起了一輪又一輪價格戰,不僅波及新能源市場,還將傳統燃油車捲入其中。"用油車賺的錢補貼電車賠的錢,再把油車卷死"的怪圈已經形成,嚴重影響了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多能源共存戰略顯現價值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傳統燃油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數據顯示,我國汽車出口中燃油車佔比接近80%,充分證明了燃油車在全球市場的重要地位。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在重慶汽車工程協會年會上強調,要在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同時,同步推動內燃機技術發展,激發傳統能源汽車產業活力,反對惡性競爭。

產業轉型需求理性思考

從技術層面來看,清潔低碳並非純電動車的專利。目前市場上的混合動力車型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在技術上不斷突破,能耗持續降低。數據顯示,2024年前8個月,插混車型銷量同比增長84.2%。考慮到中國幅員遼闊、氣候條件複雜的實際情況,以及充電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燃油車在長途出行等場景中仍具有獨特優勢。特別是在全球市場中,燃油車及其衍生車型的銷量佔比仍超過80%,這表明內燃機技術的提升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金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