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片紮根成果發表 林書宇嘆《牯嶺街》被抽換場次

國影中心國片紀錄片影像教育紮根計劃成果發表會。(國影中心提供)

林書宇感慨商業片之外的類型電影臺灣生存不易。(國影中心提供)

文化部影視流行音樂產業局主辦,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以下簡稱國影中心)承辦的「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紮根計劃」(以下簡稱紮根計劃),已堂堂邁入第9屆。今天(11月16日)下午於光點臺北多功能藝文廳舉辦成果發表記者會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副局長洪濤致詞時,表示:「國片在艱難的處境中,影視局除了致力於年輕觀衆的培養,更要大力培育種子教師』,期待在正規教育中種下電影的種子,並在未來能啓發更多電影人才。」

爲了讓國片的種籽在社會各個角落紮根,不僅發行《甜蜜殺機》、《寶米恰恰》等多部賣座片的谷得電影公司負責人李亞仍堅持在忙碌工作之餘,於各大學兼課,今年「紮根計劃」也邀請到北村豐晴瞿友寧李惠仁等知名導演參與「種子教師培訓研習營」,爲學員開講,指導拍電影技巧並分享經驗

發表會上,也邀請獲得52屆金馬最佳原着劇本提名的《百日告別》導演林書宇、前金馬影展總監及「三創親子兒童影展」策展陳俊蓉,以及甫獲第18屆臺北電影獎百萬首獎,以《只要我長大》代表臺灣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導演陳潔瑤,分享影像教育的無限可能。

林書宇導演表示:「臺灣應多參考其他國家的影視教育發展,父母師長也無須恐懼電影產業,可以多鼓勵孩子完成電影夢。」他提及學生時代曾受楊德昌導演《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震撼,也對重新上映的《牯嶺街》因市場反應不佳,被戲院抽換場次一事,感到遺憾,感嘆商業片之外的傑作在臺灣生存不易。

國影中心副執行長陳德齡透露,中心將繼續努力去設計電影課程:「我們要更生活化口語化地呈現電影百科,使理論更容易被傳達與運用;另外也將持續協助校方取得影片版權,讓電影被帶入體制內的教學。」他也期盼教育界共襄盛舉,支持電影示範教學,供師生一同參考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