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沙伊復交 霸權的歷史轉折(羅慶生)
沙、伊復交影響其實非常、非常深遠,中東出現和平新貌,那麼就是個歷史轉折點。美國在「美中競爭」領先的優勢地位將遭顛覆,可能被迫要換上防守組以應付中國發球。(圖/路透)
在中國大陸斡旋下,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經過4天的會談終於達成協議。雙方在聯合聲明中宣佈恢復外交關係,並重啓2001年的安全合作協議,以及1998年簽署的經貿投資協議。中東國家如阿曼和伊拉克對此表示歡迎,以色列則暫無迴應。
沙、伊兩國都對中國主辦這次談判表示感謝。中國外事辦主任王毅則盛讚兩國達成協議爲「對話與和平」的勝利,是當前動盪國際局勢中的重大利好消息。聯合國表示歡迎,稱沙、伊的友好關係對中東地區穩定至關重要。美國的態度則有點扭捏;國安會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雖表示歡迎,但質疑德黑蘭是否會履行其承諾。他指出沙國對談判一事有知會華府,但美國並沒有直接參與。同時,柯比還表示,美國將繼續關注中國是否爲了「私利」而尋求在其他地區獲得影響力。
柯比話講得有點酸,不過那的確是美國所關注的重點,中國影響力擴張必然威脅美國的領導地位。正如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海妮斯(Avril Haines)不久前在參議院聽證會上所說,中國代表了對美國國家安全和全球領導地位主要和最重要的威脅。中國成功推動沙、伊復交印證這一點。
雖然美國政府與媒體對沙、伊復交都有些輕描淡寫,似乎它並不重要,也不在乎,但影響其實非常、非常深遠。如果復交過程順利,中東出現和平新貌,那麼就是個歷史轉折點。美國在「美中競爭」領先的優勢地位將遭顛覆,可能被迫要換上防守組以應付中國發球。這要從兩方面觀察才能理解。首先,是美國的霸權動搖。
當代霸權是「國際公共財」之爭
美國霸權和以前羅馬或者17世紀之後的歐洲列強不同。依據「霸權穩定論」,美國不是以唯利是圖的心態掠奪其他國家或世界的資源豐厚自己,而是制定對自己有利的規則要求各國遵守而獲得利益。國際是無政府狀態,難免有紛爭發生,必須有規則讓各國遵守才能建立秩序,穩定發展。美國製定的規則雖有利美國,卻同時也提供了秩序與安全的「國際公共財」,各國因而願意讓渡部分主權,承認美國的領導地位。
因此,美國負擔幾乎是全球其它國家總和的高昂軍費,讓美軍在全球駐軍,扮演世界警察角色,小國因而不用擔心被大國兼併,當代國家的數量於是愈來愈多,已接近200個,不像17世紀的歐洲或中國的戰國時代,因爲大國的兼併而愈來愈少。
美國也提供大筆的援外費用,領導聯合國、世界銀行、全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等國際組織,實踐全球治理,維持世界貿易與金融運轉所必需的秩序。美國則因而擁有美元的「鑄幣權」,能夠肆意印發鈔票,從全世界購買財貨,將美國的債務與風險由全球分擔。同時,也擁有對其他國家企業或人民的「長臂管轄權」以維持美國利益。美國要制裁哪個國家就制裁哪個國家,大家都必須遵守,例如伊朗。否則就會像華爲的孟晚舟,即便是在加拿大過境,也會遭到逮捕。
然而,當代霸權既然是透過提供國際公共財以換取各國願意接受領導,那麼理論上,挑戰者只要能提供更受歡迎的國際公共財,也就有取代霸權國的機會。當代霸權其實是「國際公共財」之爭。
因此,中國雖表示無意爭霸,美國仍視中國的崛起爲最大挑戰。因爲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提供另一個非美的國際公共財選項,讓「帶路國家」需要基礎建設貸款時不必忍受世界銀行或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嚴苛條件。美國稱「中國是唯一一個既有重塑國際秩序意圖的競爭者,也逐漸擁有經濟、外交、軍事和科技力量來日益推進這一目標」,是有理論基礎的。即便在2020年,當拜登政府正式宣佈將中國視爲最大的地緣政治對手時,世人還多懷疑,仍屬於新興國家的中國,有這個能力嗎?
現在中國成功推動沙、伊復交,印證美國並非過慮。這表示中國的領導力升級,不僅經濟,外交上也有能力提供另一個不同於美國的「對話與和平」的國際公共財選項。如果真帶來中東人民企盼已久的和平,將有可能在烏克蘭複製。中國已明顯表示要擴張領導力;去年底王毅在一個研討會上即表示:明年元首外交將掀起新高潮,主場外交也將亮點紛呈。2023年中國的外交預算增長12.2%,比國防預算增加7.2%更多。
這還表示什麼?還表示美國在印太戰略上投入大量資源,試圖阻止中國東擴,可能搞錯了重點。中國的戰略方向是西出而不是向東。即便美國在東亞有所斬獲,例如促使韓、日和解與臺灣再武裝,在太平洋第一島鏈的所得也抵消不了中東地區所失。這是沙、伊復交給美國的第二個警訊。美國既然以「地緣政治」對手概念定位中國挑戰,卻在這「大棋盤」的競爭上擺錯籌碼,令人不解。
中東是連結「世界島」的樞紐
將世界地圖展開來看,就知道中東地區在地緣政治的「大棋盤」上地位有多重要。1904年,地緣政治學鼻祖麥金德發表其著名的《歷史的地理樞紐》(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論文時,就將這歐亞陸塊的中央位置,視爲世界政治的重心。認爲這一塊寬闊的陸地如果被一個強壯的民族加以有組織的統治的話,世界均勢將被扭轉。
因爲中央位置可以連結歐、亞、非三洲,這個麥金德稱之爲「世界島」的資源。他描繪那個前景:「整個亞洲遍佈鐵路網,在俄羅斯帝國與蒙古之內的空間是如此巨大,其在人口、小麥、棉花、燃料、及金屬方面所具有的潛力,都是大到無法計算的程度。這必然會變成一個巨大的經濟世界,而且是海洋商業所不能達到的」。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本質,就是要透過鐵路網,將「世界島」的資源整合起來。如果成功,這龐大資源與市場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將非常驚人,足以對抗美國聯合西方包括東亞打新冷戰,甚至超越。
這當然困難重重。第一個障礙就是俄羅斯的疑慮,例如普丁就一直不同意興建「中吉烏鐵路」。然而美西方因烏克蘭戰爭對俄羅斯的聯合制裁,迫使俄羅斯不得不「脫歐入亞」,倒向中國,幫中國除去了這最大障礙。
另一個障礙是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之間的衝突。這兩個分別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國家堪稱世仇,相互對抗讓敘利亞、葉門等地區的烽火不斷。而中國無論靠近哪一方,都會得罪另一方。去年12月,習近平參加「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合作與發展峰會」(海合會)並發表聯合聲明,伊朗就召見中國駐德黑蘭大使表達嚴重不滿。
而現在這兩國居然在中國的拉攏下願意復交,並重啓安全合作及經貿投資協議,真是不可思議。這將影響整個中東,帶來前所未有的和平希望。巴基斯坦外交部長扎爾達里(Bilawal Bhutto Zardari)在聯合國接受半島電視臺記者提問時即表示:「我實在無法用言語,來表達這一成果的重要性」。
整個中東都將因此受惠,但最大的受益方仍是中國。因爲必須有安全、穩定與和平的中東,才能打通中國「一帶一路」的血脈,讓中國的鐵路建設,從新疆的喀什經巴基斯坦、伊朗、沙烏地阿拉伯,一直開到非洲。再加上已經開通的中歐班列,將歐、亞、非世界島的經濟整合在一起。
從拜登政府日前公佈的2024財年預算來看,美國仍將籌碼擺在印太。增加30億「太平洋威懾倡議」的預算,達91億美元;國務院和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還編列20億美元預算投入印太地區經濟。美國專注印太、棄守中東,這戰略選擇是否正確,只有未來的歷史學家才能回答。
然而,1904年,相信歷史發展受地理樞紐左右的麥金德,以地理學家身分,昂然走進英國皇家地理協會,發表那篇著名論文時,中國還是滿清政府時代,日本剛打贏甲午戰爭,對俄戰爭一觸即發;他就以超越時代的眼光,對臺下的白人地理學家們,講出他內心深感憂慮的結論。他說:
「最後,可以很明確地指出,某個新力量代替俄國取得對這片內陸地區的控制,不會降低這一樞紐位置的意義。例如,假如中國被日本組織起來去推翻俄羅斯帝國,並征服它的領土的話,那時就會因爲他們將面臨海洋的優越地位和把巨大的大陸資源加到一起,這是佔有樞紐地區的俄國人現在還沒有到手的有利條件,而構成對自由世界的『黃禍』」。
麥金德100多年前的預言會成真嗎?中國推動沙、伊復交的影響真的非常、非常深遠,歷史性事件,不能等閒視之。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