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臺灣問題國際化反助長臺灣海峽內海化(蕭衡鍾)

拜登政府嘴上說要維持戰略模糊,但對臺灣的做法卻不一致,包括在與日本、韓國、歐盟、七大工業國組織(G7)的雙邊或多邊聲明中頻頻強調臺海和平的重要性。(示意圖/shutterstock)

近日,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主席哈斯及學者薩克斯於《外交事務》雜誌發表文章,再度呼籲拜登政府要終結對臺灣的「戰略模糊」、改採「戰略清晰」主張,把臺灣問題國際化的議題再度搬上了檯面,恐增加兩岸誤判的風險。

美國要盟邦戰略清晰自己卻模糊

哈斯及薩克斯於文中表示,雖然拜登政府嘴上說要維持戰略模糊,但對臺灣的做法卻不一致,包括派遣美國駐帛琉大使訪問臺灣,以及在與日本、韓國、歐盟、七大工業國組織(G7)的雙邊或多邊聲明中頻頻強調臺海和平的重要性。

而近來美國對臺言論更是出現了多次「髮夾彎」,拜登先說出了將在面臨中國攻擊時捍衛臺灣、而事後卻又由美國政府官員撤回此立場,這讓美國國內及盟友感到困惑。

哈斯及薩克斯認爲,這種方式其實已無法阻止一個越發自信、具有能力且能承擔風險的中國了,因此,在對臺政策上試着與美國保持一致的日本和澳洲等盟友已經在臺海議題上做出明確表態的同時,兩人也呼籲拜登政府要跟進明確表態。

如若成真,在美中關係及兩岸關係急遽惡化下,這種「臺灣與大陸保持分離符合美國戰略利益」的對臺政策邏輯與操作,將讓兩岸局勢的安全困境與衝突更加升溫,導致兩岸擦槍走火的機率明顯提高。

繞島航訓反制美國對臺清晰

美中持續對抗的結果,讓雙方外交關係降到二戰以來最低點,也因爲美中對抗的連鎖反應,讓解放軍透過強化對臺威懾戰略的實際作爲,來達到讓美國感受到其「境外勢力不得干涉國內事務」的目的,同時也讓臺灣民衆具體感受到中國強大的軍事威懾力。

在解放軍對臺灣的戰略威懾行動中,以機艦繞臺、將臺灣海峽內海化的議題最受到各界討論。解放軍繞臺次數從2015年開始漸趨頻繁,若以有效掌握臺灣海峽、臺灣海峽內海化及先期經營臺灣海峽戰場爲關鍵詞,運用網路搜尋引擎的時間篩選功能歸納相關文獻及報導,可看出此議題每年均有討論的高峰期。

由此延伸出的議題包含海峽中線存在與否、共機繞臺及穿越臺灣防空識別區等熱搜字彙。可見,解放軍海空軍的「遠海長航」能力及其實際作爲,已讓臺灣部隊感受到了作爲常態化及航線定型化的漸進目標。

過去臺灣軍方所公佈的解放軍繞島訓練軌跡,原有六條遠海長航航線,其飛行路徑大多由臺灣本島西北部或西南部開始爲基準點,航程分別經由北面的宮古海域或南面的巴士海峽突穿第一島鏈到達西太平洋海域,再經由原航線折返或直接以順或逆時針方向返回原駐地。

但隨着空域擴展及航線創新的發展趨勢,解放軍海空軍的遠海長航與繞臺航線不但趨於常態化,更有逐漸形成包圍臺灣的態勢,顯示航線多變的可能性,例如在臺灣本島西北面集結區完成空中編隊後,先以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沿宮古海域突穿第一島鏈,再沿着西太平洋與臺灣防空識別區鄰近空域向下飛行,經由巴士海峽往臺灣海峽飛行,最後沿着海峽中線回到初始集結區返回原機場駐地。

總的來說,解放軍逐漸增加在臺海周邊活動頻次的主要目的有兩點。首先是對外形塑臺灣屬於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戰機在臺灣周邊活動只是在中國國內範圍的飛行訓練,實現臺灣海峽的內海化,並讓外界逐漸習慣其繞島行爲。

其次,透過繞島航線的增加,以實戰化爲原則來實施戰場經營作爲,達成讓解放軍海空軍飛行員都能具備有海面長途飛行及辨識、熟稔臺灣周邊空域的基本能力,以便爲往後可能發生的臺海戰事預先分析空中戰術與兵力整備。

就客觀的軍事能力及技術層面而言,解放軍極具擴增航線策略的能力,而就政治層面而言,新的策略必須運用在更關鍵的時機點,而且是可以預期的。面對解放軍海空軍遠海長航與繞島航訓的常態化,呈現出步步進逼的「切香腸及包心菜」戰略包圍態勢,臺灣除了不應莫名操作「芒果乾」外,更切勿因而陷入「美中擦槍導致兩岸走火」的熱戰陷阱。

若兩岸情勢持續升高,而兩岸雙方仍未建立常態性的對話管道,屆時中國可能會在實現臺灣海峽內海化的目標上投下更具象徵性、具體性、威懾性的繞島作爲,朝向完整繞島航線的模式來變化,產生更大的例外、前所未有以及更爲全面包圍的戰略威懾態勢,將對臺灣軍方的空域應變與反制部署形成重大挑戰。

(作者爲國立聯合大學助理教授,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