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王蘇會:戰略溝通與戰略交鋒(周忠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事辦主任王毅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泰國曼谷舉行新一輪會晤。(摘自大陸外交部官網)

1月26日到27日,國際社會最引人注目的新聞之一,是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傑克•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泰國與中國外長王毅,舉行會晤。從操作面看,該會晤是去年中美舊金山兩國元首會晤的延續。此外,又與當前國際風雲的變幻密切相關。

俄烏戰爭、巴以衝突、亞太地區頻頻軍演,美中關係不再像過去那樣,「一錘定音」,而是大起大落。加上美國進入大選年,美國國內政爭升級,現在川普在共和黨內總統候選人選舉中,已旗開得勝,趨勢還在繼續擴大。今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成爲全球高度關注的目標。

而2024年被媒體稱爲「大選年」,有60個國家和地區,將會進行總統選舉和地方選舉,這是世界歷史有記錄以來最多的一年,美國對世界上衆多國家進行滲透,美國的政治和軍事影響無所不在,這是一個公開的常識。解鈴還須繫鈴人。美國自身內部的政治動盪,導致美國的一些盟友和關係密切者,已開始運籌帷幄,推演如果川普真的二進宮,該如何應對美國對外政策的調整。

國際政治的動盪不安是這次王蘇泰國會晤的一大背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上升了,雙方關注的共同利益增加了。這也許可以解釋,爲什麼中美雙方對這次會晤資訊的釋放,「惜墨如金」,許多關鍵資訊,「引而不發」。有一種觀點就認爲,下一階段的中美關係,將出現越到後來,越有看頭的特徵,現在是相互拿捏階段,屬於「小荷才露尖尖角」。

顯然,這是一種比較長遠的看法,基本判斷是,不管中美雙方各自有多少不同的考慮,牽涉的問題有多麼複雜、嚴重,中美兩國的體量,決定未來兩國共處的前景,一定是寬泛而有彈性的,不能把問題絕對化。

本文同意這樣的判斷,在此基礎上,對這次王蘇會晤,提出兩個觀察視角。

其一,戰略溝通,取代戰略模糊

中美戰略溝通的提法,意味中美具有廣泛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利益。雖然目前在許多關鍵領域,雙方仍然劍拔弩張,關鍵利益上,誰也不會輕易後退。

回到這次王蘇。事前媒體的吹風,定調於中美非正式會晤。王蘇會晤後,雙方都發布了正式資訊。中國大陸新華社1月27日晚發佈通稿,宣佈王毅與蘇利文這兩天在泰國的會晤,主要目標是圍繞落實兩國領袖,去年11月於美國舊金山會晤達成的共識。稱雙方就妥善處理中美關係重要敏感問題,進行了坦誠的、實質性的、富有成果的戰略溝通。

新華社稿還宣稱,雙方同意就國家安全和經濟活動之間的邊界,進行進一步討論(這是對中美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分歧,進行了委婉的表達),將對雙邊關係進行戰略引領,用好目前的戰略溝通管道及外交、兩軍、經濟、金融、商務、氣候變化禁毒等領域,一系列對話磋商機制等。即:新華社通稿,提綱挈領明確地將會晤定位在戰略溝通層次。

美國方面,在會晤幾天前已經開始放風。白宮宣佈,蘇利文與王毅將在曼谷舉行兩天會談。宣稱會談是爲了延續美中戰略溝通,以及負責任地管理雙邊關係的承諾(注意,將臺灣問題隱含在管理雙邊關係的承諾中)。華爾街日報與英國金融時報等有影響力的西方媒體,則不斷談及紅海襲擊船隻問題,他們放風說,美國將向中國施壓,要求中國敦促伊朗加強對胡塞武裝的控制等等。推論是,俄烏衝突、以哈衝突,臺海危機這些問題的同時存在,說明國際地緣政治問題,地緣經濟問題,將成爲蘇利文與王毅面談的議題。

除戰略溝通外,這裡對長期以來,在中美關係中着墨不多的地緣經濟,做一點補充。比如,這次會晤選擇泰國,泰國並不屬於國際公約規定的中立國,但泰國卻是東南亞第二大經濟體。在地區安全問題上,泰國向來奉行平衡外交,即與美中兩個大國同時保持健康穩定發展的關係。軍事上,泰國是美國的盟國,經濟上,泰國與中國保持緊密的經貿關係。與印尼這一類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有較爲緊密的經貿關係的國家,立場基本一致。

又如,重振美國實體經濟與中國的關係,已經成爲美國必須回答的問題。拜登政府後期,開始調整揮舞中美貿易戰大棒的政策,中美兩國商務部,建立了多層級的溝通交流機制,包括部長級,副部長級會談,司局級的月度磋商,出口管制資訊交流機制等,美國財政部部長還訪問了中國。又如近期中國政府宣佈,將面向世界,繼續保持改革開放政策。美國金融部門表示,預期中國能夠爲世界經濟,創造良好環境。

具體資料如中國新網報導,就在王蘇會晤當天的26日,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在記者會上表示,目前有超過7萬家美企在華投資興業。王文濤介紹,兩國貿易在45年間增長了200多倍,雙向投資存量超過2600億美元。強調中美經貿合作內容已從單一貿易擴展到經濟的各個領域,包括產業鏈、供應鏈緊密融合。

這些現象,充分說明,整體上,中美之間的戰略溝通,已經勢在必然。美方在中美競爭關係上,部分放棄了戰略模糊,表現出重視中美合作的一面。中美之間的衝突,有可能進入到化解階段。

其二,美國不放棄戰略模糊,在臺灣問題上進行戰略挑釁。

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一貫做法,就是打臺灣牌謀取最大利益。美國越是需要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美國就越是囂張。這已經成爲美國對臺政策的慣性。

這次會晤,王毅從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臺灣地區選舉改變不了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基本陳述出發,挑明臺海和平穩定的最大風險是臺獨,中美關係的最大挑戰也是臺獨。中方提醒美方,必須恪守「一箇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將不支持臺獨承諾落實到行動上,支持中國和平統一。

美國方面,白宮27日晚發佈聲明稱,中美雙方談及兩岸問題時,蘇利文向王毅強調了維護臺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同時美方還強調,雖然美國和中國存在競爭,但兩國都需要防止競爭演變成衝突或對抗 。

分析美方的立場,要注意到,美國對堅持臺獨的賴清德當選,實際上保持了模糊,美國不提管制臺獨與地區安全的關係。這與當年小布希政府將陳水扁定位爲麻煩製造者,主張中美共同對臺獨勢力進行管制,明顯不同。

此外,賴清德當選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不僅給賴清德發祝賀信,還重申美國將以《臺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爲依據,繼續向臺灣提供安全保證,加緊向臺灣出售武器,派遣軍事人員。這些舉動是公開對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框架,進行衝擊,是在臺灣問題上,對中國進行戰略挑釁,目的當然是爲了美國利益的最大化。

結語

戰略溝通,就意味中美之間,具有更加寬泛的戰略利益。這需要遠見。而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戰略挑釁,必然受到中國人民與政府的堅決回擊。臺海的和平,部分取決於美國決定扮演什麼角色。兩岸關係的發展,不由美國主導,但兩岸人民和海峽周邊,期待美國,三思而後行。

這次中美泰國會晤。關係到未來舊金山願景是否能夠落實的問題。現在亞太地區局勢動盪和南海、臺海、東海地區安全局勢高度不確定,不少亞太國家對美國的戰略意圖提出了質疑。 這種情況下, 拜登政府的團隊繼續認爲,中美溝通管道,尤其是蘇利文與王毅的會談管道,「一直非常有效」的。希望美國能夠認真對待這一點。

(作者爲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