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羅慶生》兩岸爆貿易戰? 鳳梨禁令後的下一步

從兩岸貿易依存度來看,中國大陸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這是肯定的。(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中國大陸宣佈從3月1日起禁止臺灣鳳梨進口農委會除表達遺憾及不解外,表示將增加多元銷售管道。行政院長以下各級官員也開始大力推銷鳳梨,強調「吃鳳梨救臺灣」,動員民間團體採購。但這可能搞錯方向,水果有替代效果,多吃鳳梨,其他水果就會少吃;如果真的每人一天吃一顆鳳梨,其他水果銷路都會往下掉。

民粹式迴應危機就好像吹泡泡,短期似乎鼓舞民心,長期卻有希望破滅的風險。鳳梨年銷大陸4萬噸,市場並不容易消化,如果禁令擴大到釋迦蓮霧等其他農產品,除非以保價方式收購銷燬或多來幾個颱風大量落果,否則水果價格有崩盤之虞。還記得澳洲龍蝦嗎?去年中國禁止進口後,澳洲同樣呼籲團結猛吃龍蝦,但只短期有效,現在價格腰斬。

中國會擴大禁令嗎?要回答這問題,必須先探討中國爲何禁鳳梨。

公開的理由,是中方在進口鳳梨中多次發現有害生物。不過這理由恐怕難以解釋爲何去年發現介殼蟲,卻到今年3月才禁。蔡總統批評這「非正常的貿易考量」是對的。不過臺灣禁止中國600多項農產品進口,中國卻同意鳳梨、蓮霧等進口免稅且快速通關,原本就出於惠臺讓利的政治性考量。如今臺灣民粹視讓利爲統戰,那麼中國大陸收回讓利也只是剛好而已。

但爲何是現在?

這兩年臺灣追隨美國川普政府抗中政策,對中國強硬對抗。不僅禁用華爲5G,還限制中國口罩、疫苗等產品進口;中國製造被排除於政府採購之外,淘寶與愛奇藝也被驅離;外交部與陸委會經常「嗆中」打口水戰,被批評爲「逢中必反」。中國如果要制裁臺灣,去年取消ECFA適用即可,無需拖到現在。

一個可能性是測試新上任的美國拜登政府,挺臺灣到底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看看拜登政府對這禁令有何反應。另一個則是中國內部經過長期辯論,對臺政策終於轉彎,由讓利的「胡蘿蔔」轉變爲制裁的「棒子」,以迴應臺灣高漲的抗中民粹。

如果是前者,就無所謂後續;如果是後者,那麻煩就大了。依據去年中國製裁澳洲的經驗,棒子只要舉起,就不會輕易放下,只會隨着對方迴應與效果的檢討而逐漸擴大或暫停。我們梳理一下中國對澳洲貿易制裁的脈絡,以釐清中國貿易戰特色

中國貿易戰特色

2018年,在美國川普政府的號召下,澳洲成爲全球第一個禁止華爲參與5G建設的國家。2020年4月,再度呼應川普「中國病毒」的指控,呼籲國際社會針對新冠疫情源頭展開獨立調查。一連串不友善行動惹惱了北京。5月12日,中國以違反檢疫要求暫停4家澳洲企業的牛肉進口。18日,再宣佈對進口大麥徵收80%的反傾銷、反補貼稅。6月5日,再以澳洲涉及「種族歧視言行和暴力行爲」,發佈「切勿前往」的旅遊提醒。

這是中國第一波貿易戰攻勢。澳洲雖抗議但並不在意,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的強硬態度並沒有改變,中國則對澳洲要求談判的提議已讀不回,兩國關係持續惡化。9月9日,澳洲政府以國安風險撤銷兩名中國訪問學者的簽證。14日,澳洲外長佩恩(Marise Ann Payne)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視訊發言中,針對新疆與香港議題批評中國。

10月,中國第二波貿易制裁啓動。市場先傳出中國拒絕澳洲煤炭進口的消息,數十艘運煤船被迫停在海面。11月2日,中國宣佈澳洲木材因檢疫出蟲害禁止通關。隨後再傳出中國貿易商受命停止進口7類澳洲商品,包括煤炭、大麥、銅礦、糖、木材、葡萄酒與龍蝦。

這次澳洲反應激烈,一度傳出有意禁止鐵礦砂出口以反制中國,但在導入川普敗選因素後態度放軟。11月24日,莫里森宣稱不會在美中之間「選邊站」,並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成就給予肯定。但中國不買單,28日宣佈對澳洲葡萄酒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加徵保證金最高達212.1%。澳洲也不願意將姿態放得太軟,兩國仍不時互噴口水。

今年2月15日,莫里森在受訪時批判維多利亞州與中國簽署的一帶一路協議對澳洲「沒有任何好處」,澳洲可能廢止該協議。2月26日,中國再將七星斑魚,列入不準進口的黑名單。中國對澳洲貿易戰仍是現在進行式。

雖然同樣以屈服對手爲目的,但基於文化差異性,中國的貿易戰模式和川普明顯不同。中國貿易戰有以下特色:

(一)以技術性理由制裁或禁止進口。包括2016年反制韓國部署薩德(THAAD)系統事件,中國製裁都是用技術性理由,並不明言其政治相關性,也不說明如何解套。對澳洲貿易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僅不斷重申:「希望澳方同中方相向而行,多做有利於兩國互信與合作的事」,但澳洲要做那些事纔會取消制裁,並不明言。

(二)制裁啓動後拒絕談判,直至達到目的爲止。澳洲曾多次要求與中方討論貿易問題,中國均置之不理。中國風格是「讓子彈飛一飛」,確定對方服軟後再談判。

(三)公告制裁後立即實施,沒有事先警告,哪個項目將遭制裁不易預測。不過中國會先做好功課,以強化禁止進口的技術性理由,例如臺灣鳳梨的介殼蟲與澳洲原木的樹皮甲蟲;如同子彈先上膛,待命射擊。

(四)但制裁項目仍有選擇性,通常是具替代性,可以從其他地區進口的商品。中國不會制裁替代性低的項目,例如澳洲的鐵礦砂,以免傷害自己產業。

(五)制裁採階段性,視對方迴應再加碼或者暫停攻勢,但在對方未完全服軟前,所有制裁都不會取消。

(六)所有制裁行動均可逆轉,達到目的後即可恢復。中國並無意改變雙方本質上的貿易關係,只是透過貿易戰迫使對方服軟。這是中國大陸對臺灣不終止ECFA,卻禁止鳳梨進口的原因。因爲停止ECFA後不能逆轉,兩岸貿易關係將本質上改變,而鳳梨禁令隨時可以取消。這也可推論中國大陸目前仍寄望「和平統一」臺灣,不至於貿然「武統」。

當然,這也表示中國很可能繼續加碼。中國模式的貿易戰是文火慢燉,不是大火熱炒,制裁是一步一步來,是否有下一步要看對手迴應。如果蔡政府或臺灣民粹以高姿態強勢迴應,加碼的機率就高,而且制裁項目將不只是農產品,還會向其他產品擴散。

鳳梨禁令之後

所有的貿易關係都是相互依賴,但貿易戰能不能打得起來,就看貿易結構傾斜得到底有多嚴重。

當初川普對中國打貿易戰之所以能得心應手,是因爲中國對美出口4,500多億美元,美國對中國出口只有1,500億。美國可以對2,600億中國出口商品加稅,中國即便對所有美國商品加稅也沒那麼多,最後只好簽署《中美經濟貿易協議》,不僅關稅未除,還承諾兩年增加進口2,000億美國商品。

中澳貿易結構,2019年中國自澳洲進口1214.32億美元,出口僅481.86億美元,傾斜如此嚴重,對澳洲打貿易戰當然也就得心應手。澳洲不敢禁止鐵礦砂出口反制中國,因爲激怒中國後報復更嚴重;正如中國當年不敢用禁止稀土出口反制美國一樣。

所以中國如果對臺灣打貿易戰,同樣也將得心應手,因爲貿易結構傾斜得同樣嚴重。2020年臺灣出口大陸及香港金額達1514.52億美元,進口647.79億美元,中國大陸籌碼比臺灣多得多。這當然也限制了臺灣不能用禁止晶片出口反制中國,除了激怒中國報復外,也找不到其他買家。近日所謂加入美、日、韓供應鏈體系的脫勾論是不切實際的;因爲美國沒有那麼大的市場,何況拜登正推動「買美國貨」(Buy American)與美國製造。

中國會不會繼續加碼要看蔡政府的應對,如果像去年一樣強硬抗中,答案很肯定。果農也不必期望鳳梨禁令短期內會取消,解套條件已經開出來了,國臺辦講得很清楚:兩岸關係只有回到92共識的政治基礎才能改善,「舍此別無它路」。

中國對臺貿易戰已經開打,在不願承認92共識下,鳳梨禁令無解,但可努力避免讓更多商品被禁。思考如何調整過於親美的路線與「逢中必反」的口水戰,比宣傳「吃鳳梨救臺灣」更實際。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