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小廁所變身 向一條溝說再見

臺中教大附設實驗小學廁所。(教育部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國中小學廁所向「一條溝」說再見,而且華麗變身!教育部過去幾年投入41億元經費推動「公立國民中小學老舊廁所整修計劃」,已引導1399校的廁所進行改變,不再是陰暗、骯髒、有臭味,而是通風、寬敞及兼具美感,徹底顛覆傳統印象

根據世界廁所組織統計,每人每天上廁所6至8次,一年約2500次,人生大約有2年時間是在廁所裡。臺灣國中小學共3370所,學生每日在校時間很長,因此學校廁所設施優劣,深切影響學童身心健康。

在過去,臺灣國中小廁所給人的印象不佳,總是陰暗、骯髒,有的還是長長「一條溝」,男學生上廁所,以爲進到「比大營」,沒有隱私可言;女學生上廁所,則覺得壓力大,甚至充滿畏懼,不敢一個人去廁所。

教育部國教署組長武曉霞表示,從2015年起推動「公立國民中小學老舊廁所整修計劃」,到2019年底,國教署以年度預算補助各縣市政府所轄國中小約21億元整修廁所,2019年另向行政院爭取特別統籌分配稅款20億元,合計投入41億元補助1399校(佔全部的42%)申請的2136次廁所改善工程

教育部說,未來還會持續編列經費,讓有需要改善廁所的學校申請,基本上以屋齡20年以上,有設備老舊損壞、管線阻塞、通風采光不良等情形的廁所,優先給予補助。學校整修廁所時,要秉持通風采光良好、具安全性能設施及融入美感教育等原則來進行。

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新北市新莊國小校長張信務表示,早期國中小興建的一些廁所,男廁是「一條溝」、女廁空間太窄,但各校藉着「公立國民中小學老舊廁所整修計劃」,這幾年來陸續進行改善,至少現在已很少有「一條溝」的廁所了。

張信務表示,教育部補助國中小改善每間廁所的經費是6、70萬元,一些基本的衛生、安全、通風及採光要求都可以達成,雖然還沒辦法做到美輪美奐,但已經比以前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