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馬前總統應進一步再推動兩岸和平談判(王義雄)

前總統馬英九表示,堅持九二共識才符合臺灣民衆的利益。(範揚光攝)

前總統馬英九決定在清明節期間前往中國大陸祭祖,馬辦強調不會有政治活動,但卻仍然引起綠營輪番攻擊,譏諷是「擁抱綏靖主義」,欠缺尊重民意與國家最大利益。不過最近一份網路民調卻顯示,有78%的民衆贊成馬英九訪陸,民進黨這些歇斯底里的反應,說穿了只不過是想借題發揮,看能不能影響一點2024大選選情而已。誠如前立委林濁水對此事的評論所說,「不必爲馬總統到中國大驚小怪,花邊新聞肯定很多,但對世界、兩岸都不會有什麼影響」。

擔任過兩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馬英九絕非不識大體的人,他何必爲了什麼個人歷史定位去傷害藍營選情,但如果馬英九能在這一次訪陸行程之中,編排出一些親民友善的橋段,妥善的扭轉大陸民衆在疫情以來,對臺灣懷有的敵意和誤解,馬英九訪陸仍有其正面意義,而且值得肯定。於此同時,在嚴峻的國際情勢,兩岸成爲世界最危險的地區時,曾任兩屆總統的馬先生更應該思考如何扮演滅火的角色,拆除兩岸可能爆發的引信,這是馬先生身爲國民黨黨員應該擔當的任務。

現今兩岸的分裂,乃是國共內戰的延續,退守臺灣的國民黨面對民族的分裂,不能說沒有責任,分裂的民族渴望統一是民族的宿命,無可避免,如二戰後的東西德、南北韓、南北越,南北越經十幾年的戰爭,死傷無數,才達成統一,而南北韓隨經數年的戰爭,傷亡數百萬人,現在依然南北對峙,最幸運的是東西德,以和平的方式達成統一。

如今臺海兩岸依然分裂且擁兵對峙,成爲世界最危險的地區,馬先生經國民黨推舉,順利當選總統,並在政策上採「不統不獨不武」的來推動兩岸交流,使兩岸人民來往順暢,帶動觀光業的發展,兩岸政府互釋善意,互不敵視,降低兩岸戰爭的危險,故馬先生執政期間可說是最和平的期間。

而現在執政者在過去新冠疫情爆發三年多以來,兩岸交流迅速中斷,執政黨對大陸疫情的鄙視、辱罵、唾棄,毫不掩飾的表露無遺,當時的行政院長還口必稱「武漢肺炎」,防疫官員也對中國大陸處處充滿敵意、還公開指稱疫苗「大陸做的,臺灣不敢用」,結果導致大陸人民對臺灣執政當局、乃至對臺灣人反感與仇視、敵視心態日益增長、加深、加重。提到臺灣,心中的不滿情緒很容易脫口而出,毫無保留的表露宣泄出來。前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就經常發表對臺灣不友善的言論,還嗆要對臺灣軍隊「關起門來打狗」,也鼓動了一些大陸民衆對臺灣的反感。

加上外力的介入,使兩岸地區成爲最危險的地方,馬先生執政期間與現在的執政者兩岸關係爲何天壤之別?對於兩岸政策的不同,當然產生不同的兩岸關係親疏,然主要癥結點在民族統一的問題上,這個問題沒有解決,也就是引爆兩岸衝突的火種沒有解除,隨時有爆發兩岸衝突的危險。

馬先生的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雖能緩和兩岸的關係,但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故隨着臺灣執政者不同,如政策有所偏差,點燃衝突的引信,兩岸便會爆發衝突,唯有將兩岸衝突的引信解除,民族統一才能使兩岸同胞和睦相處。

馬先生執政期間雖然沒有做好這一點,但現在執政者的政策偏差,才讓臺灣陷入世界最危險地方的危機,爲了緩和兩岸的緊張情勢,在短程上,降低兩岸的敵意,兩岸民衆若互有敵意,對臺海未來絕對是不利,大陸自去年發佈最新對臺白皮書,提出「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去年底中共20大後,大陸推進對臺促統和促融等力道加重,積極透過小三通客運重啓、兩岸直航復航及邀請臺灣政黨、工商團體赴陸等議題出招。

兩岸存在政治分歧很正常,尤其雙方沒有對話的政治基礎和互信,但也沒必要讓廣大的大陸民衆對臺灣產生反感或敵意。若從兩岸關係長遠發展考量,維持大陸民間對臺一定程度的友善,無疑也是爲臺灣構築另一道安全的護欄。

長遠上,應着眼於引爆兩岸衝突的引信「民族統一」的解決。馬先生執政期間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認爲習近平第三任將會解決臺灣,爲了避免兩岸衝突,主張先整合國民黨內部的意見,再與其他政黨意見整合後,與大陸進行協商,也就是說主張交流,互不敵視,尚不能解決臺灣問題,兩岸必須經協商「民族統一」的問題,引爆兩岸引信的火種才能熄滅,而蘇起的主張有很多困難之處,單要整合國民黨內部的意見就相當困難,又如何再整合其他政黨的意見,尤其要整合分裂意識的意見更加困難。

召開政黨代表與民間公正人士各半的國是會議,凝聚共識並推舉常設的談判代表,在與大陸進行和平談判應較爲可行,因爲臺灣的政客們在有民意的背書下,較有底氣與大陸進行和平談判,且較不擔心被罵出賣臺灣。

今日兩岸的分裂國民黨也有部分的責任,馬英九爲國民黨推薦當選的總統,在任期間沒有將癥結點徹底解決,現在雖已卸任,仍有相當的影響力。馬英九如認爲現在推動的和平公投進行和平談判的議題可行,爲了避免戰爭的摧殘,馬英九應挺身而出共襄盛舉,共同推動「兩岸的和平談判」,完成在任內未完成的任務。

(作者爲前立法委員、「兩岸和平公投」發起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