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西方媒體下的臺灣疫情(衣冠城)
(圖/Shutterstock)
最近臺灣疫情出現嚴重惡化,引起許多西方媒體的報導。雖然不能說是幸災樂禍,但是也有揭穿學霸考試作弊的味道。從過去讚譽有加到現在抓到作弊的報導口吻讓許多臺灣人不是滋味。更有甚者還帶有性暗示的獵奇心態,例如時代雜誌以「虛假安全感及小私密茶,如何攻破臺灣的新冠疫情防線」(How a False Sense of Security and a Little Secret Tea Broke Down Taiwan's COVID-19 Defenses)爲題報導臺灣疫情,而彭博社則用了「性茶室、獅子王以及臺灣最後的童真」(Sexy Tea the Lion King and Taiwan's Lost Innocence)。
這兩篇文章的標題不只是因循承襲西方長期以來的思想慣性──將異文化看作未尚未啓蒙開發的兒童或女性化作爲意淫的對象,更暴露出一種美國文化學者桑塔格所說的冷眼看待他人痛苦、缺乏同理心的一種旁觀者的「邪淫趣味」。首先,他們都把萬華茶室視爲這次疫情的破口與事實不符,但由於茶室是色情場所有新聞賣點,所以予以放大。他們對臺灣茶室一詞的翻譯不論曖昧或赤裸都不忘強調「茶」這個字,來突現東方情調。而彭博社用「最後的童真」也充滿了性暗示。以上這些都流露出西方的潛在的意淫意識。以「獅子王」做標題除了是標題黨吸引注意外,包含有兒童、卡通、野蠻等等怪異元素,把無聊當有趣,無視疫情下痛苦的臺灣受害者,只爲了滿足西方讀者而徹底流露出一種低級的「邪淫趣味」。
西方媒體帶着文化偏見的疫情報導不只發生在臺灣。這次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世界各地都傳出災情,一開始西方國家對中國大陸的冷嘲熱諷、醜化污衊甚至袖手旁觀。中國人吃蝙蝠、亞洲病夫、中國病毒、功夫流感等等不勝枚舉。在政客、媒體推波助瀾下,西方國家合理化、公開化過去小心隱藏的種族歧視與偏見。在無法區分亞裔不同族裔背景的情況下,不分青紅皁白的攻擊亞裔的事件頻傳。許多亞裔的商家、餐廳受到騷擾,一些帶有東方色彩的建築或裝飾被破壞。使得亞裔社區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4月底5月初,印度爆發嚴重新冠病毒變種感染,死傷慘重,吸引世界矚目,但是一樣也出現西方媒體報導偏頗和雙標的現象。一位印度學者就投書美國媒體Project Syndicate 控訴西方媒體表現出赤裸裸地「嗜血的東方主義」。所謂東方主義簡單地說,是西方對於非西方文化與社會的一種「他者化」的思維模式,透過對他者的定義與詮釋來確定自己的存在,其過程中充滿權力與偏見。那位學者指出,美國的疫情其實比印度嚴重但是在新聞畫面中出現的是插上躺在病牀插上氧氣管的病人,但是關於印度的新聞畫面卻是處處焚燒屍體的火焰,宛如人間煉獄。西方媒體在報導本國災難新聞時會避免直接拍攝受害者和哀悼者,但是對於其他社會往往不會尊重這些原則,甚至反而誇大,鏡頭直接對着屍體或死者的家人。
其實我們在接受外部資訊時,大腦爲了節省能量或是滿足熟悉感的愉悅,往往會主動過濾陌生的資訊,減少認知超載。當資訊沒有新鮮事物時,我們的刻板印象再度被印證,我們覺得世界還是原來的世界,因而產生一種滿足感與安全感。但是沒有新鮮感又讓人乏味,我們的好奇心也必須滿足,所以差異必須被誇大,被用一種異國情調去包裝。所以臺灣的疫情報導凸顯了「人與人連結」的茶室,印度的疫情少不了火葬的場面。媒體原本應該呈現真實訊息,但是西方媒體怠惰和傲慢,爲了追求收視率、滿足西方閱聽人的文化偏見甚至是偷窺癖,西方媒體各種各類雙重標準的報導屢見不鮮。
在臺灣也許是去殖民化過程不夠徹底,或是被同爲亞洲人的日本殖民,加上戰後美國強勢文化的影響,臺灣對於西方媒體中東方主義問題不是那麼敏感。我們也常常以西方的觀點看待世界甚至是我們自己,對於西方媒體的報導十分在意。一點點的稱讚就高興的不得了,帶有歧視性或不實的批評又缺乏迴應的能力和勇氣。西方媒體對於臺灣疫情的報導,也算是給我們上了一堂媒體素養課。
(作者爲大學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