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中美之爭,誰會贏?(丁鯤華)

美國爲維護全球霸主的地位打壓中國從不手軟。(達志影像)

儘管口頭上說支持「一箇中國」,也公開表示不會與中國經濟脫鉤,但美國爲維護全球霸主的地位打壓中國從不手軟,範圍也不斷擴大,策略一致而明確。在政治方面,美國利用西方媒體的優勢和在國際社會的長期話語權,一再攻擊中國缺乏民主與人權,輪番炒作新疆人權、香港民主、臺灣風險的議題,一方面分化大陸內部、製造不穩定因素,另一方面也異化並孤立中國,阻礙其與任何國家或多邊機構合作。

在軍事方面,美國遠跨太平洋在大陸周邊積極建立戰略包圍,今年即將舉行的美韓、美日軍演以及在南海的美、日、菲、澳聯合軍演,充分顯示其以鄰爲壑圍堵中國的意圖。4月10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美國總統拜登會談前,美國駐日大使伊曼紐爾發表談話稱「美國將從根本上改變日本計劃中的軍事指揮姿態,以使在面對中國壓力時能夠更好的協調並增強威脅力量」,直白說就是武裝日本以對抗中國,而頻繁的軍事演練既是嚇阻,也可說是挑釁,逼使大陸爲戰爭展開佈局,更使區域局勢陷於不安。

經濟方面,美國抑制中國的動作尤其明顯。除在國際上施展各種能源、匯率和金融手段外,川普時期針對大陸輸美產品加收特別關稅,現任拜登總統則提出「供應鏈重整」,扶持其他地區親美國家取代原先中國的供應鏈,又以《晶片與科技法案》封殺所有高端晶片及製造設備、原料和技術輸往中國。今年3月美國再以國家安全爲由,提出長達166項的新規則,將《晶片與科技法案》的限制範圍擴大到AI晶片的筆記本電腦以及更廣泛的消費電子領域,大陸知名企業包括華爲、中興、中芯、大疆無人機以及所有電動車、電池與光伏產業都在打擊之列。4月8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訪華時表達美方對中國「產能過剩」問題的訴求,更涉及所有大陸銷美產品,創下世界首見干預他國企業產量的先例,大國形象與風度蕩然無存,令人匪夷所思。

國家經濟發展、家庭生活富足是人類共同的願望,也是各國政府的政策目標。和美國人年均收入約4.08萬美元相比,中國的人均收入1.27萬美元仍有相當差距,大陸人民勤奮工作、努力賺錢就是想過上更好的生活,而14億人民共同追求「小美滿」就是經濟成長、國富民強的動力,既沒有理由被打壓,也不會因任何他國的霸凌而退縮。

應對美中對峙,大陸政府嚴陣以待,除積極參與聯合國及各種氣象、衛生、環保國際機構外,也支持世界貿易組織繼續推動全球化及自由貿易,並籌組中國與日韓、中國與東盟、及中國與巴基斯坦、智利、新西蘭、新加坡、秘魯、瑞士、冰島等國的自由貿易區。對外更加強調睦鄰友好,並以數十年來大陸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經驗與技術,協助非洲地區及「一帶一路」國家進行基礎建設工程。不同於美國在其內部及國際間所鼓吹的「中國威脅論」,即使今日大陸各種武器軍備的質與量已大幅躍進,且擁有舉世欣羨的政府效率及動員能力,但中國迄今不曾在鄰近區域尋釁、挑撥,也從未乾預其他國家的主權與內政,希望讓世界更瞭解中國不但遵守國際秩序,而且溫和、負責,追求合作共贏。

與此同時,大陸內部依今年全國兩會訂定的策略,以「新質生產力」作爲共同方向,調整並強化產業體質,改善遲滯的經濟環境,包括加快傳統產業升級以及重點培育航太、新材料、低空經濟、北斗規模應用、衛星互聯網、量子技術、生命科學與醫療設備、數字經濟及現代化服務業等。在各省市政府「擴內需、促消費」的政策帶動下,開春以來產業與市場已逐漸趨穩向好,有望達成全年GDP增長5%的目標。至於美國的貿易打壓,大陸雖提出取消美國小麥訂單、減持美債、禁用美國晶片及停止或限制部分稀土開採、冶煉及出口等措施,但均屬相應對等反制,主要仍在維持中美經貿鬥而不破的良性競爭。

許多人對中美對抗的局勢憂心忡忡,不斷爭論誰會是贏的一方;務實說來,經濟戰確是全面作戰的一部分,長遠也絕對會影響國際秩序與全球均衡,但深究現階段的中美之爭,本質仍是兩國對短期經濟利益與未來產業發展的取捨考量,並非生死存活的毀滅性戰爭。而基於美國當前「美國優先」的國策,無論今年總統大選由何人勝出,都不可能停止對中國的打壓,這也是國際現實。但國家的競爭力根本系於自身的努力和卓絕的發展策略,既不必也不能對競爭對手有過度樂觀的期待。當前大陸正從開發中國家朝已開發國家奮力邁進,必須全方位厚植國力,因此條條都是大道,時間更是揮灑的空間,只要時刻以中華民族的福祉爲念,並且堅持正道,結合國際上的友好力量在時代潮流中不斷精進,輸贏不論,「大同之道」就在其中。(作者爲臺企聯榮譽會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