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臺灣大選後的兩岸關係(丁鯤華)

政黨票更能顯示民衆對政黨政策的信任度與支持,也更應視爲臺灣社會對未來兩岸關係的期待。(圖/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2024臺灣總統及立委選舉結果,民進黨賴蕭配以558.6萬票勝出,得票率40.05%;其次爲國民黨侯康配467.1萬票(33.49%),再次爲民衆黨柯盈配369萬票(26.46%)。從政黨支持度來看,民進黨獲得約498.1萬票佔36.16%、國民黨(476.4萬票)佔34.58%、民衆黨(304萬票)佔22.07%。國民黨取得52位立委席次,民進黨51席,民衆黨8席,其他人士2席。總統選舉和候選人本身特質及魅力密切相關,是故政黨票更能顯示民衆對政黨政策的信任度與支持,也更應視爲臺灣社會對未來兩岸關係的期待。

此次民進黨賴清德勝選的得票率僅40%,民進黨更只取得36.16%政黨票,無法代表主流民意,但依臺灣的選舉制度,未來4年賴清德及民進黨仍將具有主導政治與經濟的絕對權力,而賴清德在選前已表態將延續蔡英文總統的政治路線,換言之,臺灣執政者未來仍將在「反中、促獨」的基礎上,繼續以「互不隸屬」的「兩國論」來定位兩岸關係。民進黨明知這就是2016年以來臺海風雲緊急的根本原因,也明白以大陸對領土和主權的堅持,臺獨必將引來兩岸戰爭,臺灣毫無勝算,卻一直用美國屆時必會出兵相救來自我催眠,結果僅取得3成多政黨票,證明超過6成的民衆對民進黨這種「草螟弄雞公」的愚民伎倆早已看破,既不想天天提心吊膽,更不願用戰爭來決定臺灣未來。

從政治現實來看,兩岸統一的主動權在大陸手上,臺灣大選結果揭曉後,大陸表示此次選舉改變不了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也阻擋不了祖國統一的大勢。賴清德當選後,即使自認「謹慎」依循「蔡英文路線」,但兩岸沒有賴以和解的共識,長期缺乏互信,在政治、外交、軍事上未來勢必繼續針鋒相對,引爆更多衝突,讓臺灣執政者疲於奔命,無法全力推動內政。

在經濟上,民進黨執政期間,包括蔡英文總統任內,認定兩岸經貿往來過於熱絡,即使臺灣因此享有高額外貿順差,仍然大力支持反服貿的「太陽花運動」並採取許多限縮兩岸往來的做法,希望降低對大陸經貿的依存度;歸根究底,民進黨並不在意ECFA存廢,只是擔心揹負罵名、流失選票,而不願主動提出終止。未來4年,由於大陸進入中速成長,加上美國《晶片與科技法案》對臺灣電子產業出口的鉗制,在臺海關係嚴峻使投資及人員往來受限的影響下,預期兩岸經貿將會明顯下降,而臺灣企業即使仍可出口大陸,但若無法享受ECFA原有產品通關及關稅的優惠,現有在大陸市場的先發優勢將一去不返,也會蝕損臺灣在國際經貿的關鍵聯結地位,尤其以機械、化工及關聯產業受害最大,影響衆多基層工作機會,政府必須及早籌謀。

這些年大陸對國內建設煥發自信,加速開放兩岸互通,也對臺商、臺胞、臺生提出更多投資、工作、就學、生活的優惠,希望能讓臺灣民衆從自然秀美的山川、物富民豐的生活及前瞻的科技佈局中對大陸發展有新的認識,也增進彼此交流,遺憾的是臺灣反倒採取許多敵意、排擠的手段,阻礙雙方正常自然往來。2019年疫情前,來臺陸客達到270萬人次,今年臺灣交通部觀光署訂定1200萬人次來臺觀光的目標,但若把陸客排除在外,此一目標恐怕很難達成。特別是這些年臺灣僅有高科技一枝獨秀,傳統產業陷於衰退,基層民衆薪資升幅跑輸物價,生活難有改善,如果能開放更多陸客來臺,不僅增加就業,也有助於減少兩岸敵意,增加理解,降低戰爭風險。

歷來發動戰爭的都是自詡聰明的領導者,賣命的卻是升斗小民。臺灣在地緣、血緣、文化上和大陸緊密相系,大陸又是臺灣經貿最大的合作伙伴,若兩岸不能和平相處,臺灣發展空間將愈發限縮,這是最不理智且風險最高的政治策略,而若最後不幸走向刀兵,全臺2300萬民衆就得共同承擔戰爭的苦果。領導者的責任在於引領羣衆趨吉避禍、走向光明,更何況連民進黨一向倚靠的美國也明確聲明反對臺獨,擔心臺海開戰將使亞洲和整個世界淪於長期動盪,後果難料;因此我們要爲主流民意請命,請賴清德先生在正式即位前檢視現實、認真思考,刪除或凍結臺獨黨綱,調整仇中、漸獨的做法,在兩岸和平統一大局中積極爲臺灣人民爭取最大利益,纔不會辜負民衆的信賴,成爲歷史罪人。

多年疫情所造成的全球經濟震盪仍未復甦,但2024一開年除了俄烏烽火未息,巴以戰爭不斷外溢到中東其他國家,近來連朝鮮半島也不平靜,讓人更爲世界經貿的前景憂心。兩岸僵局還需繫鈴人來解;選舉期間,我們看到民衆黨承接許多青年朋友的厚望,也看到國民黨與民衆黨在反臺獨、反戰爭的目標上協同合作,期待各黨領導人認真體察主流民意,發揮大智慧,爲下一代爭取健康成長、合作發展的時間與空間,讓臺灣可以在和平中走向繁榮,以繁榮邁向統一。

(作者爲臺企聯榮譽會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