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老師現身說法 知道孩子《我想聽的話》

韓國小學教師李定原在《我想聽的話》裡將各種常見的親子衝突,以幽默的口吻說出孩子想聽的話(上誼提供)

「這麼簡單也會錯?」「都幾點了,還不去睡覺!」「你到底在做什麼?」家長常常不經意迸出這些話,看見孩子受挫表情後卻又偷偷愧疚、後悔。避免當吼爸吼媽,上誼出版社引進韓國繪本《我想聽的話》,由小學教師現身說法,教父母怎麼說話,孩子纔會想聽!

今年2月韓國首爾市教育廳調查市區808位小學、國高中學生,發現孩子們最想從爸媽口中聽到的話,依序是:「我的孩子,你做得很好」、「我一直很愛你」、「今天你很努力」、「沒關係,都會好起來的」;孩子最想從老師口中聽到的也是「你做得很好」。可見孩子們多麼期待從大人的口中聽到鼓勵和肯定。

韓國小學教師李定原從教學現場觀察,出版了適合親子共讀的繪本《我想聽的話(내가듣고싶은말,臺灣由上誼文化翻譯出版)》,書中重現生活中各種常見的親子衝突,再以幽默的口吻,說出孩子被責備時的心情。比如在餐桌上,媽媽說:「又來了、又來了!這麼挑食,青菜都不吃,小心大便卡在你的肚子裡!」這時孩子心裡想的是,要是媽媽能換個方式說就好了:「媽媽小時候也不愛吃青菜。不過後來,我一小口、一小口吃吃看,結果發現青菜變得愈來愈好吃了。」同理心加上鼓勵,孩子會更願意聽。

腦科學專家洪蘭教授提到,中國人喜歡謙虛,「但是人只可謙虛自己,不可謙虛孩子,因爲孩子小,他會把你的假話當真,而產生自卑感。」她還指出研究發現,每一句負面的話需要四個正向的話才能抵消影響,「大人對孩子的看法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看法,這個信念養成後,根深蒂固很難改。」父母不要動輒貶低孩子,說話時的小小差別,會大大影響孩子一生。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也提醒父母,親子溝通最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一顆溫暖的心。回到爲人父母的初衷,用平靜、平等的口氣說話,聽見孩子心底「最想聽的話」,讓他們感受到被愛、備受鼓舞,支持他們勇往直前、度過未來的重重關卡。

《我想聽的話》也舉辦贈書活動,父母只要去信誼小太陽親子書房臉書(https://bit.ly/3kHxyTn)留言「給孩子溫暖的一句話」,就有機會獲得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