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我不要你了」 聽懂他的真正含意

孩子說「我不要你了」 聽懂對方話中的真正含意。(示意圖,非文章當事人/Pixabay)

從懷孕開始到孩子誕生,面對身材身分親密關係的多重改變,新手媽媽要面對的挑戰,不只是夜不成眠、作息大亂,還有許多心理情緒的變化。《當我開始成爲母親:心理師媽咪腹內話》一書作者林世媛,本身就是學有專精的心理諮商師,卻依舊親身經歷的新手媽媽的各種難題。當孩子鬧脾氣時說的話,該如何解讀?以下是重點書摘

聽懂對方話中的真正含意

還不太懂得控制情緒的孩子,常會出現不理性失控言語,其實大人不免也會。試着探索對方和自己內心的真正感受,並幫助孩子練習用合適的方式表達。

某個準備帶大寶出門玩耍的日子,一邊預備要帶的東西,一邊催促她穿襪子鞋子。她一下抱怨自己不會穿、一下抱怨不要穿這雙,當我再次提醒她,時間快來不及了,我們要加快喔。近三歲的她卻冷不防地說出:「哼,我不要妳了!」

當她真的完全失控了,大哭大叫,我沉默地看着她,心裡想着:「如果,我可以有個透視鏡就好了。孩子,妳到底怎麼了呢?是什麼讓妳爲了小小的事情,反應那麼大呢?」

理性上我知道,二到三歲的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意識,許多身體上的能力也急速進步,喜歡透過「不要、不行」來試驗自己的影響範圍,因此看起來好像進入了人生第一個叛逆期。

偏偏,他們仍然是小小孩,還是有很多期許自己做到、但卻做不到的事。他們內在有個部分還是很重視重要他人的期待,也同步面對着這個階段的發展任務──練習迴應外在期待,慢慢長出自律、主動性與責任感

這些知識幫助我多一點點理解她的內在困難,但是究竟該怎麼解套纔好?我一直可能平和地提醒她、提出各種方案,她卻還是愈來愈氣,反覆強調「不要妳了!」有這麼嚴重嗎?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呢?

角色交換後的領悟

直到某天,我無意中角色交換到孩子的位置,突然瞭解了這樣的心情。到了年底,老公工作愈加忙碌,偏偏這個月份又是我們的結婚紀念日加我的生日,再加上二寶即將卸貨的不適及焦慮,我發現自己的內心隱隱期待着對方可以有一些柔情的表示。

想要體諒老公的我,決定不要讓他猜我的心意,直截了當地表達我希望可以收到他的卡片「就好」,而他也答應了。可是一週又一週過去,期間有過幾次提示與再承諾,但是重要的日子也一一翻頁了,卻還是什麼也沒有發生。

有一天,我因爲一件小事將這一切連結起來,認定他沒有將我的需要放在心上。忍耐與等待使我的語氣無法完全客觀,我覺得失落和委屈,而他可能接收成對他的指責,於是,他開始表達他的身不由己,也指出我沒有感激他忙碌之餘已經努力做到的部分,卻只追究那些尚未達到的。

接下來,話鋒一轉,他想要找我理性討論:「妳也會有一些答應又沒做到的事啊,那現在我們是不是可以就事論事,做比較有建設性的討論?」

我內心的情緒瞬間飆升,這個時候我最需要的纔不是理性討論之後怎麼辦,更不想聽他說我也有哪邊不夠好,我只想要他承認卡片還沒寫,表達知道這對我的重要性,願意真誠道歉、表示自己會想有所彌補就好了!

情緒一旦被激發,接下來,就算老公試圖想找我好好談,或是想逗我笑,我都只想背過身去,不想再跟他浪費脣舌,因爲,我太「切心」了!內心的OS一邊跑着,腦海則瞬間閃過孩子在情緒風暴當下,我很平靜的跟她講道理,告訴她「妳不用這樣」的畫面

我突然明白!原來「我不要妳了」,外顯的是憤怒、是推開,內心真正說着的卻是受傷和失落。如果有神奇翻譯機,翻譯出來可能要說的是:「我想要你用我需要的方式愛我,不要真的走開!請你用心感受我要的是什麼。」

此刻想要的是呵護與靠近,不是講道理、曉以大義。這並不是說講理事實不重要,只是當一個人口乾舌燥甚感匱乏的時候,不給他水,卻要他吃點乾糧,即便乾糧有營養,他當下還是很難下嚥。我一個成人都如此,何況是小小孩呢?

作者簡介/林世媛,國北心諮所、臺大財金畢業。而立之年從金融業跨入諮商界,陸續又成了兩個孩子的媽。藉由書寫,將理論與生活來回梳理,揀出糾結後的心情省思,希望爲努力耕耘的媽媽們帶來溫暖和力量。FB粉絲專頁:心理師媽咪的腹內話。(編輯樑惠明)

《當我開始成爲母親:心理師媽咪的腹內話》/四塊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