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俊:強化戰略部署提升製造業競爭力

(原標題:賀俊:強化戰略部署提升製造業競爭力)

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實體經濟中最重要和最基礎的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製造業”。規模龐大的製造業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完整的產業體系是維護經濟安全、國家安全的堅實支撐,以製造業爲主體的實體經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物質技術基礎,穩固的全球製造業中心地位是我國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保障。持續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有利於提高製造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確保我國在大國博弈中贏得主動。

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工業規模進一步壯大,2023年全部工業增加值39.9萬億元,佔GDP比重31.7%。我國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位居全球第一,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約30%,絕對規模超過美國、日本和德國的總和,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超大規模工業體量和完備的產業體系,不僅有力支撐我國經濟增長,創造大量就業崗位,給高新技術發展提供土壤,有力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而且爲全球消費者提供品類豐富的商品選擇,促進了全球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國工業實現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在穩步增長過程中實現了效率提升、技術進步和結構優化,工業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第一製造大國地位更加鞏固。

需要看到的是,當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涌動,一些國家築“小院高牆”、搞“脫鉤斷鏈”,以“產能過剩”爲藉口採取貿易保護措施,損害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我們應居安思危,超前謀劃,根據外部環境變化,強化戰略部署,通過提升設計水平、質量性能和品牌價值,持續提升我國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特別是應從以下幾方面重點着力,加快推動我國製造業由要素成本優勢向綜合優勢轉變,促進工業實現“大而強”“大而優”的跨越式發展。

一是充分發揮我國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完善、規模全球領先、數字技術水平處於世界前列的優勢,全面提升製造業生產效率和競爭力。相較其他國家,我國製造業集羣化、園區化空間集聚特徵更加突出,這意味着製造業整體推進數字化轉型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在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過程中,不僅應關注數字領域底層技術和前沿技術突破,還要重視推動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重點通過強化財政稅收激勵、加大政府採購規模、完善數字技術服務體系等方式,推動先進、成熟、適用的數字技術以及數字化管理方式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廣大中小企業中廣泛推廣應用。推動提升產業工人數字技能水平,培養高水平數字工匠。更好培育我國製造業在市場規模、運營效率、產品開發等方面的綜合優勢。

二是充分發揮國內大循環的主體作用,着力降低國內產業轉移和承接成本,推動製造業梯度轉移。藉助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西部大開發契機,在具有良好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的內陸地區打造輕工紡織、資源精深加工、機械、電子產品組裝等產業備份基地。積極推進以縣城爲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充分利用數量衆多、勞動力充裕的縣域,不斷提升縣城產業承載能力,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和技能密集型產業。針對當前制約我國東北、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卡點瓶頸,着力深化內陸地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優化營商環境、降低經營成本,對接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高水平推進內陸開放。創新區域間產業轉移合作模式,不斷探索和完善區域間託管、共建、稅收分成等方式,最大程度激發產業轉移各方積極性。推動各類產業按照區域比較優勢順暢轉移,以國內生產力佈局優化來應對全球製造業發展格局調整。

三是借鑑“母工廠”制度,打造一批先進製造能力承載主體。從國際經驗看,製造能力流失是產業空心化對一國實體經濟最主要的破壞。在全球製造中心轉移過程中,日本通過主動建設“母工廠”,有效保存了本土先進製造能力。所謂“母工廠”,是指在本國建立的在製造體系中發揮開發試製、技術支持和維護本國技術先進地位的企業載體和現代工廠,具有在生產製造層面不斷優化技術、改進工藝的功能。可借鑑日本“母工廠”經驗,在製造強省遴選一批生產製造能力強、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企業,打造承載先進製造能力的工廠。這些工廠應重點承擔生產工藝創新、管理創新、高附加值產品開發等功能,避免我國高端製造能力在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被破壞,有效維護國家產業安全。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賀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