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誠/戰機國造:提升臺灣競爭力的契機
▲馮世寬表示,國軍準備研發新一代戰機,就像當年自主研發經國號(IDF)一樣。(圖/記者季相儒攝)
文/張誠
國防部長馮世寬在國軍年終餐會時,提到下一代的「戰機國造」,將會有隱形戰機的功能。此言一出,噓聲不斷!筆者就雄三飛彈的發展經驗,與讀者分享。若政策得當,「戰機國造」會是建立臺灣版的軍工複合體的契機,將帶動臺灣的競爭力大幅提升,有機會再站上亞洲四小龍之首。
臺灣軍備發展的方向:戰術上,取得局部優勢;戰略上,形成多層嚇阻。
中華民國不可能跟中共做全方位的軍備競賽,然而,建立足夠軍事實力,讓中共犯臺有所顧忌卻不發生戰爭是指導原則。因此,我國的軍備發展概念應該是:打什麼要有什麼,主動規畫未來戰爭,以不對稱作戰的思維,發展符合國情的防衛軍備(Indigenous Defensive Weapons)。在戰術上取得局部優勢,在戰略上形成多層嚇阻,在目的上,推動軍民通用科技(Dual Purpose Technology),由國家做系統整合,民間具備生產、研發軍規物品的能量,避開美國目前軍工複合體所產生的弊端。
以制海權爲例,當中共開始建構航母艦隊時,中華民國海軍的戰術上,以「航母殺手」等級的雄三反艦飛彈取得局部優勢,而戰略上,則結合雄二、雄三、增程雄三搭配運用,建構多重嚇阻的效果。
戰機國造的必要:掌握制空權
制空權是在現代硬體戰爭必要條件,擁有制空權的一方,可以蹂躪戰場。20年前,臺灣剛換裝完IDF、F-16、幻象2000時,臺海的制空權在我方。這20年來,中共大量引進蘇聯解體後的國防科技能力,殲-10、殲-15戰機的量產服役,殲-20、殲-31隱形戰機的試飛成功,臺海制空權已明顯向對方傾斜。雖我方在不對稱作戰思維下,研發高性能的天弓二型、天弓三型地對空飛彈,補足戰機的不足,然而,制空權的掌握,不能只靠防空飛彈,戰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更何況對岸已佈署的紅旗9、S-300地對空飛彈,對我方目前的主力戰機而言,是有潛在的威脅。
在面對中共新型戰機的服役,我國空軍需要換裝新一代戰機,包含隱形戰機的能力。然而,F-35戰機的訂單10年內排不到臺灣。回顧當初美國出售F-16給臺灣的背景,當時臺灣已購得幻象2000,也因此美國出售臺灣F-16,並未踩到提升臺灣防衛能力的紅線;此外,美國也發現,在商言商,若不出售臺灣F-16,這空間會被IDF完全填補掉。因此,現在是啓動我國空軍下一代戰機研發的時機,做爲外購無望的備案。
▲具隱形功能的美國F-35B型戰機,是臺灣欲向美方採買卻總是難求的機種。(圖/翻攝自MARINES官方網站)
戰機國造的風險:技術與資金
啓動戰機國造,馬上面臨的問題,就是經費及技術。
從網路的公開資料可查出:IDF的研發費約700億元,製造預算1,382億元,當年生產130架總開銷爲2,000億元,故平均15餘億元/架;F-16購買150架共1,511億元,平均10餘億元/架;F-16V升級,143架共1,100億元,平均7.8餘億元/架。而F-35,最少32餘億元/架 ,這是飛機單價,不含人員訓練及其他後勤裝備。由上可看出:研發經費雖高,對於軍品而言,相對於買,價值上還是具有優勢的。
臺灣目前開發新一代戰機的技術雖有落差,但不要忘記當初研發IDF時,也飽受譏嘲,而若沒有當初研發IDF的基礎,今天台灣的落差會更大。筆者僅以隱形戰機技術的開發,可以帶動新的民生應用做介紹,希望得到一些支持。
戰機的隱形是經由降低雷達電磁波的迴應來達成,常用的方法,除了經由機身的設計來偏射雷達波,也可將反射雷達波的相位與原雷達波相反,消掉原來的雷達波,這種技術可以應用在都市大衆運輸系統的消音上。另外,電磁波吸收塗料可大量降低電子產品中電磁波的相互干擾,避免可能會造成的故障或是訊號失真,提高電子產品的品質。
▲國防部即將投入研發的新一代隱形戰機,將在未來取代經國號(如圖)成爲我國空防主力。(圖/記者季相儒攝)
「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臺灣在軍機戰力的提升,停滯了20年的時間。把握戰機國造的機會,以工業4.0的架構,建立臺灣軍民通用的科技能量,此其時也!
● 張誠,雄三飛彈前總工程師,現任中央大學企管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中華民國解癮戒毒協會理事、民國黨軍事國防顧問。長期致力整合國防、科技、教育、產業、政治及心靈陶冶等資源,推動社會公益與國家發展。本文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