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城區管委會外遷,西安城市更新“加速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凌晨 西安報道近日,西安市高新區、經開區等開發區管委會遷址消息陸續傳出。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高新管委會搬遷時間爲5月底至6月初,而經開管委會則將遷往渭北地區,有消息稱將在下半年整體搬遷。

對西安而言,城市更新並非新鮮事。早在2005年,《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便提到,西安將啓動“皇城復興計劃”。隨後還陸續發佈《唐皇城復興規劃》、《北大街綜合整治規劃》、《大明宮地區保護髮展規劃》等相關規劃及舉措。

所謂“皇城復興”,便是將市區內超11平方千米的城牆內以及大雁塔北廣場、大唐芙蓉園等市內重點區域進行改造與更新。

過去近二十年時間,西安市陸續對大唐芙蓉園、大雁塔北廣場、西大街等核心景區與街區進行更新改造。伴隨着產業發展與人口流入,西安市核心城區承載力與發展空間擴容需求不斷增強,新一輪城市更新再次引發關注。

核心開發區行政機構外遷,便是西安市城市更新邁出實質一步。

政策發力方向明晰

早在2021年,住建部發布《關於開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工作的通知》,西安與北京等21個城市一起,被確定爲“國家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

同年,《西安市城市更新辦法》發佈,嚴防大拆大建,加強修繕改造,補齊城市短板,注重提升功能,增強城市活力,延續歷史文化傳承,推進城市持續有機更新。

2022年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上述觀點,提出“有序推進城市有機更新,穩妥有序推進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區改造,着力解決基礎配套、公共服務、消防和公共衛生等隱患問題”。

爲了進一步深化創新城市建設,2022年7月,重點支持全市城市更新項目建設、總規模100億元的西安城更基金正式設立。

資金輸血是推動城市更新項目進展的關鍵環節。西安城更基金設立之時就設計了“政府引導、企業發起、社會參與、片區聯合”的架構,通過構建“政府引導基金+區域子基金+項目子基金”的三層放大體系,引導社會資本及金融資源解決城市更新項目前期資本金籌集和後續融資難題。

西安財金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3年10月底,西安城更基金已審議通過15只子基金投資方案,子基金合作規模535.08億元,西安城更基金認繳出資84.45億元,覆蓋蓮湖區、新城區、碑林區、西鹹新區、高新區、經開區等10個區縣(開發區)。

同時,已決策子基金共儲備63個項目,包括26個片區綜合開發項目、9個老舊街區改造項目、28個產業園區建設項目,項目總投資規模2381.48億元。

對於資金難點,財政部也出臺相關舉措予以實際性支持。

2023年6月2日,財政部網站發佈《2024年城市更新行動評審結果公示》,首批擬支持15個城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首批擬支持的15個城市爲(按行政區劃排序):石家莊、太原、瀋陽、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青島、武漢、東莞、重慶、成都、西安。

據4月底財政部發布的《關於開展城市更新示範工作的通知》,中央財政按區域對示範城市給予定額補助,其中西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12億元。資金根據工作推進情況分年撥付到位。

據悉,上述資金支持方向包括城市地下管網更新改造、城市污水管網全覆蓋樣板區建設、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老舊片區更新改造四大方向。

上述四大方向正與西安市城市更新方向不謀而合。

古城改造提速中

2024年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實施“中優”提升計劃。既要防止大拆大建,又要有序疏解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綜合施策盤活低效資源,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做強科創、文旅、商貿優勢產業,推動老城區煥發新活力。

具體來看,西安市區內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雁塔區、未央區要陸續打造古都文明傳承示範區、高水平創新創業示範區、商貿和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城市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示範區。

新城區全區國土空間面積達超30平方公里, 其中,包括曲江大明宮遺址保護區面積約7.45平方公里,滻灞生態區面積約0.83平方公里。

作爲西安市中心城區,新城區彙集了陝西省政府、火車站、大明宮等行政機構、交通樞紐及歷史文化資源。伴隨着城市進一步發展外拓,昔日的城市核心區逐漸衰落,區域老舊化、產業空心化和人口老齡化趨勢愈加凸顯。

2024年西安兩會上,陝西省政協委員、西安市新城區副區長李楓豔表示,隨着城市骨架拉大、功能佈局調整,較早的城市建成區街區更新滯後、產業接續不濟、規劃引領不足等問題日益凸顯。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實地走訪發現,老城區的建築壽命動輒便超20年,同時水、電、線網等基礎設施普遍老舊。區域內產業培育不足、更新緩慢,缺乏產業發展所需的土地空間。

位於新城區朝陽門外,益田假日世界是區域內爲數不多的新型商場。商場南面便是大片的老舊城區,包括新安仁坊小區、永樂小區、北郭門小區等。

一位孟家巷小區附近商戶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小區外立面、路面已經改造過了,但是樓棟內跟以前沒什麼不同。雖然前面開了商場,但老街道本身菜市場、商店都有,而且年輕人很少,基本都去二環外、三環外買新房了,老人消費需求不高,最多夏天去商場遛彎乘涼。”

在李楓豔看來,區域產業培育發展不足,沒有足夠的物理空間和產業土壤,加之棚戶區改造無法取得投入成本與產出收益的財務平衡,導致老城區更新速度嚴重滯後。推動城市更新,需加大改革力度予以破解。

2023年5月底,新城區發佈了《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草案)。其中明晰轄區三大軸線,大明宮—火車站—大雁塔歷史文化軸、長樂路現代風貌軸以及幸福林帶綠色創新風貌軸。

李楓豔認爲,城市更新規劃要充分考慮更新時間週期和發展趨勢方向,在時間、空間及功能結構上給予支撐。此外,需將“產業更新”作爲片區更新驅動,將數字化理念同步到產業更新中,同步實現運營城市和運營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