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半島洋蔥產量約減7成 收購價漲2倍創歷年新高

受病害侵襲,今年恆春半島的洋蔥產量約減7成,賣價創歷年新高,15公斤小球收購價180元,比往年50元高出2倍多。(謝佳潾攝)

受病害侵襲,今年恆春半島的洋蔥產量約減7成,賣價創歷年新高,15公斤小球收購價180元,比往年50元高出2倍多,蔥農苦嘆價高卻沒貨賣,極端氣候致災問題儼然無解,狀況還一年比一年慘,盼農糧署輔導轉作,降低損失。

「今年已經第4年了!」恆春尤姓蔥農指出,近年受極端氣候影響,高溫多雨的天氣導致炭疽病、紫斑病、黃萎病等病害齊發,農民不管怎麼做好田間管理,抑或聽取專家建議用藥,都無法解決問題,慘狀一年比一年嚴重,今年的產量初估約減7成,賣價也因此創新高。

他說,往年15公斤大球收購價約160元、中球140元、小球50元,但今年因量實在太少,大球飆升至340元、中球320元,都高出往年1倍之多,而小球更誇張,高出2倍多達180元,不過價高對農民而言並非好事,因爲根本沒貨可賣。

蔥農嘆,年過一年的嘗試,大家絞盡腦汁仍是無法對抗不可逆的氣候變遷,去年農政單位請來專家指導農民如何安全用藥對抗病害,但有用嗎?他回憶道,年前蔥農很期待今年的收成,因當時的洋蔥長得非常好,不料一夜之間大雨來襲、隨後又高溫曝曬,病害蔓延根本無法擋。

雖病害屬天然災害,得以申請農損補助,但對蔥農而言毫無幫助,張姓蔥農說,1分地補助3600元,但同面積的種植成本就達4萬5000元至5萬,還不包括耕作前的育苗等作業數萬元,所以政府與其給補助於事無補,不如讓農糧署協助轉作找新出路,不然農民也只能逐年減少種植面積,避免損失。

除了蔥農外,專賣洋蔥加工伴手禮的業者對洋蔥減產、賣價攀升也很有感,張姓業者說,因產量大減,製作洋蔥酥的成本比往年足足多出1倍,最嚴重的是還買不到洋蔥。

對此,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指出,恆春半島是全臺最適合種植洋蔥的地方,近年雖有減產狀況,但除氣候因素外,還有土壤有害物質及耕作習慣等,目前高雄農改場已在當地實驗水旱田輪作,盼藉此改善土質增加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