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半島洋蔥產業跌至低谷 喜迎豐收卻和中部產區撞期
屏東恆春半島洋蔥由20年多前全盛時期的800公頃降至今年的380公頃,今年和中部地區產季撞期,致量大價跌,每公斤收購均價由去年16年跌至8元,沖淡豐收的喜悅。記者潘欣中/攝影
屏東恆春半島是國內洋蔥生產重鎮,近年受進口洋蔥、農村老化缺工、原物料成本上漲和冬季氣候異常等因素影響,已由20年多前全盛時期的800公頃降至今年的380公頃;今年喜迎豐收,但受去年小犬颱風影響產期延後,和中部產區「撞期」致量大價跌,每公斤收購均價由去年16年跌至8元,沖淡豐收的喜悅,看着曾經風光的產業跌至低谷,老輩蔥農心中五味雜陳。
恆春半島的天候條件適合種洋蔥,因採粗放種植,施肥較其它作物輕鬆,50年前就成爲火紅的農業,不僅在地農民紛紛投入,外地農民也紛紛移居加入種植行列,全盛時期面積達800多公頃,佔全臺近半產量,還外銷日本,但近20年來逐年下降,據農糧署統計,今年剩380公頃,較全盛時期大砍逾半。
「產業是否式微,賺錢與否是指標!」恆春鎮農會總幹事林順和說,前幾年冬季氣候異常導致歉收,供給量下滑,價格便爬升,但農民卻無貨可賣,去年因量少每公斤收購均價16元,今年因去年小犬颱風傷蔥苗產期延後,卻和中部產區產季撞期,今年量大跌至8元,扣除成本僅小賺,讓人擔憂的是,倘若種洋蔥收入不如預期或虧損,必導致產業萎縮失,「洋蔥曾經養活了恆春,產業保不住,是地方不樂見的」。
「諸多不利因素加在一起,式微是可預見的!」車城農會總幹事林茂盛說,洋蔥是勞力密集產業,恆春半島洋蔥不像國外大面積種植,不利機械化,農村人口老化和缺工問題一直存在,國軍每年3至4月的洋蔥助收幫助有限,加上開放國外洋蔥進口、原物料成本上漲和國內產季重疊影響價格和氣溫異常等多重因素,老輩蔥農相繼退休或租人改種其他經濟農作,要救很辛苦。
「看着曾經風光的經濟作物由盛轉衰,心中五味雜陳!」在恆春種了近半世紀洋蔥,創立大和蔬果合作社的77歲蔥農謝信惠,全臺契作面積高達300多公頃,他說,恆春半島每年冬天吹強勁落山風,土壤多是貧脊砂礫土,不利農作物生長,卻很適合洋蔥,從全盛時期800多公頃到現在砍半,原因有很多,最簡單的就是農民賺不到錢。
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說,隨着時間巨輪轉動,恆春半島洋蔥種植面積已大幅減少,產業面臨升級、轉型的嚴苛考驗;生產面藉機械化克服人力問題、農改技術解決病害問題,行銷面以產地標章,打破以往盤商收購、喊價制度,建立恆春半島專屬洋蔥品牌,拓展外銷市場,長程目標推動友善(有機)農法,進而結合觀光,不只立於不敗之地,還能發揚光大。
屏東恆春半島洋蔥由20年多前全盛時期的800公頃降至今年的380公頃,今年和中部地區產季撞期,致量大價跌,每公斤收購均價由去年16年跌至8元,沖淡豐收的喜悅。記者潘欣中/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