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影視劇“破圈”傳播:青少年的生動黨史課

河北省邯鄲市滏河學校的“紅色走廊”。郝羣英攝/光明圖片

山東淄博高青縣實驗小學學生展示自創的建黨100週年剪紙作品。張陶攝/光明圖片

從《山海情》到《覺醒年代》,近期,不少紅色影視作品頻頻“破圈”,吸引衆多青少年觀衆成爲粉絲。中學生、大學生紛紛爲劇情和劇中角色留言、刷屏,甚至在社交平臺上模仿起影視劇中的經典場景

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鼓勵創作黨史題材文藝作品特別是影視作品,精心組織黨史主題出版物的出版發行,發揮互聯網在黨史宣傳中的重要作用。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着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爲建黨百年獻禮是今年紅色影視作品的主題。北京市藝術研究所國家一級導演張忠撰文指出:紅色影視作品飽含着生動鮮活的黨史教育資源,組織觀看紅色影視作品是對人民羣衆特別是青少年進行黨史教育,培養其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的重要方式。跟着優秀影視劇學黨史,已經成爲時下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

理想信念之光閃耀銀幕熒屏

正在讀大二的周書源和他的同學們時常分享看劇的感受,“爲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心繫家國,便能一往無前,所向披靡”,這是他們看完近期熱播的紅色影視劇後在朋友圈發的句子,情感飽滿而熱烈。“相比很多生硬的學習黨史的方式,看劇更有代入感,讓人迅速進入那個艱苦奮鬥的年代,直觀地感受先輩們的精神。”周書源說。

“在一個競爭性傳播、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曾經有人斷言主旋律正能量是最難做好傳播的。然而近段時間,一批製作精良的、以《覺醒年代》《山海情》爲代表的紅色影視劇接力‘破圈’熱播,讓理想與信念之光閃耀大小熒屏,引燃廣大青少年學生學黨史悟思想的高漲熱情,也讓前述斷言瞬間黯然失色。”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院研究員肖晉說。

要實現主旋律紅色影視劇“破圈”傳播,讓年輕人愛上學黨史,正是近年來紅色影視劇創作團隊探索的方向。“這些紅色影視劇的創制團隊以打動和贏得青少年觀衆爲最大目標,就像《覺醒年代》導演張永新所言,‘在拍攝過程中,時時刻刻想着年輕觀衆羣體’。他們探索對紅色題材進行創新化、年輕化的表達,努力打通曆史人物和當下青少年羣體的情感共鳴點和歷史真實、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的結合點。他們以黨史爲源泉,以生活爲基礎,讓大時代、大事件大人物和小切口、小細節互相交織,以小切口映照大時代,從小細節表現大事件大人物,讓國家命運、社會狀態、百姓生活在劇中都有了立體豐滿的呈現,用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場景讓書本里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鮮活了起來,讓書本里性格全無、形象乾癟的歷史人物以兼具情感厚度和生活溫度的方式可親可感地呈現在青少年面前。正像B站網友在彈幕上表達的,‘因爲(歷史)鮮活、人物有魅力,所以爲之着迷。’”肖晉說。

《光榮與夢想》的導演劉江介紹,從人物“家庭成員”的角度進入角色的情感世界,再進入他們的革命歲月,這樣能夠拉近與觀衆之間的距離。“年輕人接受事物更加豐富,所以用他們熟悉的方式去講故事,我們要做得更好。”劉江說。

而《精神的力量》則採用“黨史題材影視彙編+嘉賓宣講+採訪解讀+外景拓展”的融合表達方式,從總導演到各分集導演都選取了資歷和經驗都十分豐富的資深導演擔當,目的便是爲了能夠向觀衆精準地講述黨史故事、傳遞黨史精神,希望能夠通過創新的內容表達,讓年輕人對黨史裡的故事和精神產生共鳴。

由此,肖晉想起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對於確立一個人的世界觀來說特別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教育者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要經過反覆掂量和深思熟慮。凡是內容空洞、枯燥乏味、生搬硬套以及大動肝火、神經過敏的話,都是有礙於創造條件使樹立信念的過程正常進行。”

“無疑,這些紅色影視劇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了創制團隊反覆掂量和深思熟慮,因而才經得起廣大青少年學生挑剔的觀劇(影)眼光,激發起他們濃厚的觀劇(影)熱情,贏得了他們的情感共鳴。至於在劇(影)情中蘊藏的隱喻和巧妙的留白,就像創制團隊留給青少年觀衆的一道道思考題,引發有心的他們在觀劇(影)之外自發自願思考,自己作出回答。”肖晉說。

讓紅色影視作品成爲中國近現代史網課

“從教育的觀點看,青少年時期最適於陶冶。對很多青少年來說,一部走心的影視劇,其影響力可能不亞於讀幾本書。知名編劇馬繼紅有一年去某部隊聯繫拍攝一部作品,當接待的人得知她是電視劇《紅十字方隊》的編劇時,一定要留下她吃頓晚飯。她後來一問才知道,原來現場8個人裡,有7個人都是因爲看了《紅十字方隊》才走入軍校的。一部走心的影視劇給當代青少年帶來的正向影響由此可見一斑。”肖晉說。

發揮優秀紅色影視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能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活”起來、“熱”起來,潤物無聲地引導青少年沿着紅色影視的光影印記,重溫黨的百年輝煌歷程,深刻感悟黨的初心和使命。

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舉辦的“藝術經典中的黨史”系列講座中,2017級本科生丁倩深受觸動,她說:此次講座通過一部部獻禮片重溫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光輝歷程,影視劇的片段令人身臨其境,直觀地、有溫度地感受到開天闢地的激情歲月,是一次“入心入腦”的黨史學習活動。以史爲鏡、以史明志,建黨獻禮片不僅僅是簡單的歷史回溯,更是對當代人的鼓舞與支持,爲我們提供不懈奮鬥的力量與勇氣。

讓黨史題材“落地”,從年輕人主動接受黨史題材開始,紅色影視作品在創作上對歷史題材進行年輕化表達和當代性挖掘,尋找歷史人物與現代青年的精神通聯,讓歷史人物與當今青年產生思想和精神層面的呼應與互動。

肖晉注意到,在觀看《覺醒年代》的過程中,很多青少年學生邊追劇邊學黨史、邊追劇邊寫手記;還有不少學生看完劇後,馬上找來相關的黨史書籍去讀;更有讀者悄悄在豆瓣小組裡轉身成爲黨史學習的小教員,開始了歷史知識科普,自發自願爲“覺醒愛好者”們補充歷史知識。從讀書,到歷史人物,到歷史故事,再到周邊人物,成功把“覺醒年代”變成了“學習年代之中國近代史網課”。

共鳴是最好的傳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覺醒年代》等紅色影視劇用精良的製作感染並征服了口味挑剔的青少年,贏得了他們的認同和追捧。更讓廣大青少年學生通過觀劇(影)對那段篳路藍縷、苦難輝煌的黨的歷史產生共情共鳴,讓他們進一步感悟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藉此進一步增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激發他們學習成長和人生奮鬥的內驅力。”肖晉說。

在新的黨史中書寫新時代青少年的人生奮鬥史

這個暑假註定是一個有着豐富精神食糧的暑假,作爲一個初一學生的媽媽,張莉已經排好了孩子暑假的時間表,娛樂時間安排了《理想照耀中國》《絕密使命》等紅色影視作品觀看。“一方面,現在許多考題會根據這些經典的紅色影視作品來出題;另一方面,也想讓孩子通過這些作品對歷史發生興趣,未來能夠自己去主動了解和閱讀相關書籍、資料等。”張莉說。

對此,肖晉認爲,“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激發內驅力至爲關鍵。找到內驅力、不斷激發內驅力,解決心勁不強的問題,是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功課之一。每年暑假,既是學生們放鬆身心、修學儲能的難得時光,更是磨礪心性、陶冶情操的寶貴時間窗口。”

針對青少年通過紅色影視劇學習黨史,肖晉提出了具體的方法:今年的暑期,恰逢建黨百年華誕。建議家長們積極引導孩子走出課本知識學習的小課堂和自己圍繞日常生活構建和守護的小世界。針對孩子對沉浸、互動、參與等學習方式的偏好,充分運用網上網下豐富的紅色資源,通過和孩子共看紅色影視劇、共聊觀後心得、共訪革命舊址、共尋紅色記憶、共學紅色精神,發揮“影視黨課”“行走黨課”“實境黨課”等的協同育人功效,教育引導孩子不僅活在當下、也要活在歷史和未來。

“要孩子們不僅跟身邊的優秀同齡人交朋友、也要跟歷史上的傑出人物交朋友,做紅色精神火炬的傳人。引導孩子從小修煉一顆溫暖的心、寬廣的心、奮進的心,不要滿足於僅僅爲自己而活、還要在服務國家和社會、造福人民中創造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用一輩子的努力,發出更多火和熱,活出人生的更多意義。讓這一代青少年的青春史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黨史,更好地書寫新時代青少年的人生奮鬥史。”肖晉說。

張忠從紅色影視創作上提出了建議,他認爲,黨史題材影視創作要以完善和提升作品藝術內涵爲目的,凸顯文藝作品的藝術屬性和精神屬性。黨史題材影視創作者用優秀的文藝作品記錄黨的百年奮鬥歷程,無論是寫實的情景再現,還是濃縮史實的綜合表現,都要帶着崇敬和敬畏的心,這樣才能創作出深入人心的精品佳作,爲史增輝。

“黨史題材影視工作者在創作過程中要將主旋律藝術作品的審美特徵結合到黨史學習教育中,以感人肺腑的史實激勵人民羣衆,以創新性的藝術再現感召時代青年,鼓舞邁進新徵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張忠最後說。(記者 楊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