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影視劇成功破圈年輕觀衆刷屏!“內容爲王”登頂流

理想照耀中國》《覺醒年代》《山海情》等重大主題電視劇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屢屢刷新收視數據。 製圖:李潔

■本報首席記者 王彥

#覺醒年代yyds#閱讀量11.8億,#山海情#16.9億,#電視劇理想照耀中國#30.2億……微博,一個娛樂明星粉絲即“飯圈”用戶年度累計規模超200億人次的平臺,2021年越發頻繁地被重大主題影視劇主導流量

熱度不僅僅存於線上。昨天是陳延烈士犧牲94週年的日子。上海龍華烈士陵園,陳延年、陳喬年等烈士墓前擺滿了鮮花。還有不少Z世代留下了寫給烈士們的親筆信。一名1995年出生的年輕人說,自己通過《覺醒年代》瞭解到革命先烈的故事,深受觸動,“劇裡陳喬年說‘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披荊斬棘的幸福吧’,他跟我都是90後,但他爲了民族崛起犧牲自己,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時逢建黨百年,主旋律創作繁星滿天。從年初至今,一批重大主題電視劇接力“霸屏”,《跨過鴨綠江》《山海情》《覺醒年代》《絕密使命》《理想照耀中國》《中流擊水》《光榮與夢想》《大浪淘沙》《百鍊成鋼》《大決戰》等,無不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也屢屢刷新收視數據。

覆盤今年以來被年輕觀衆共情共鳴的主旋律作品,不難發現其中蘊藏着“雙向奔赴”——年輕創作者勉力提升重大主題影視創作的品質,無數年輕受衆不吝爲主流作品“封神”。透過這些“雙向奔赴”的例證,有個被追問許多次的問題,答案日漸清晰。Z世代年輕人與主旋律題材的壁壘打破了嗎?一切以內容爲王,品質說話!

投身重大主題,年輕創作者用心用情用功

百年築夢、百年輝煌、百年奮鬥的壯麗史詩,能否拿出幾部與之匹配的作品迴應人民期待,這是創作者的時代命題。

6月19日,導演金曄在個人社交平臺曬出他與蔣先雲侄孫蔣美成聊天記錄,其中有段蔣美成對《理想照耀中國》的觀後反饋:“我看了三遍《抉擇》,演得不錯,拍得很好!謝謝金導演!謝謝王一博!謝謝所有臺前幕後演職員!”能得到原型人物後人的認可,角色已成功了一半。而當網絡上蔣先雲擲地有聲的臺詞刷了屏,“我無愧於國家,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戰火紛飛,無愧於天下蒼生”,年輕受衆儼然已與劇作共情共鳴。◆下轉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曾經, 《理想照耀中國》帶給觀衆的第一印象是演員。大量年輕演員特別是“流量明星”的參演,固然帶來了高關注度,但雙刃劍的另一面便是可能會引起一些觀衆本能的“質疑流量”的防禦機制。總導演傅東育並不諱言觀衆此前的觀望態度,因爲他相信,待劇播出後,大衆會有公允的評價。他說: “年輕與主流、流量與藝術,並不天然對立,歸根結底要看創作的理念與態度,能否堅持現實主義的真實感,能否投入情感上的真切感,這纔是關鍵。”回望該劇創作,集結了一大批年輕力量,各分集製片人、導演、編劇平均年齡僅35歲。而對於年輕演員來說,拍攝更是一場青春的修煉。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劇組從拉薩去玉麥需要翻過兩座海拔5100米的大山,整個拍攝都在冰天雪地的高原上完成。 《我是小方》在海口的高溫天裡拍冬天的景,吳磊穿棉襖、戴皮帽子,第一天就中暑了,後續每一天都在戰高溫。 《天河》在林州太行山大峽谷取景,演員鄧倫身處懸崖峭壁邊也堅持不用替身,自己吊威亞完成了攀爬峭壁。事實證明,年輕人用笨拙但又最接近真實的方法投入表演,觀衆會被他們感染。

《大浪淘沙》導演嘉娜·沙哈提亦有同感,在她看來,劇集能在播出後受到年輕人好評,離不開創作時的用心用情用功。她向記者描述了演員們圍讀劇本的日子, “劇組辦公室的長桌中間,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資料書籍壘成了一堵小矮牆。被它一隔,有時候看清對面演員的表情需要費些勁,有時候又清楚得很,那是因爲‘牆體’的高度隨着演員借書、還書的節點而時時發生變化。”

正因爲包括年輕人在內,所有創作者用心傾聽歷史的迴響,努力貼近革命者偉大的靈魂,作品才能在蕩氣迴腸的大歷史中對接人心人性,讓歷史真實、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完美落地。

關注主旋律,年輕觀衆從未置身事外

《山海情》播出時,網友們一個個化身涌泉村“精神村民”,操心通水通電,操心蘑菇的培育與銷路。 《覺醒年代》播出後,熱度延綿了四個月,年輕人用“yyds”這個網絡世界的最高級讚美表達自己的推崇。 《理想照耀中國》每天只播一集,Z世代說, “每天被安利一位感動中國的人物,然後每天用‘繩命’向朋友安利這部好劇”。關注主旋律,年輕觀衆從未置身事外。

追看主旋律的過程中,年輕觀衆究竟看重什麼?

網名糖寶”的UP主在《山海情》收官時顯得頗爲悵惘, “內心很不捨,在我心裡,得福、得寶和水花他們的故事未完待續”。她說自己會通過豆瓣專組瞭解這段距離現在並不遙遠的閩寧往事,隨後找機會去今非昔比的原型地走走看看。

網友“海海”已經是幾部主旋律作品的“自來水”了。他經常在同齡人的羣裡分享令自己動容的情節,比如毛澤東在《中流擊水》中關於“鞋與路”的一段言論,比如《覺醒年代》裡蔡元培就職北大校長的演講。他說,身邊許多朋友與自己一樣,對於那段“學習過但並不十分了解的歷史”,正在產生越來越濃郁的興趣, “彼時彼刻的中國人和他們追求理想的故事,成爲我們的全新寄託,也讓我們思考理想與人生的意義”。

更多年輕人對主旋律“上頭”、爲之沉醉的理由並不完全一致,有人爲《覺醒年代》裡一個個“教科書上描寫過的”名場面癡迷,有人會爲《山海情》裡年輕人奔跑在山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熱烈又燦爛的表達而淚流滿面,有觀衆從《大浪淘沙》的跨時空講述裡看見了自己的日常,也有人爲《理想照耀中國》裡《鈕釦》一集的電影式場面調度深以爲然。

仔細觀察這些年輕人心目中“封神”的作品,不難發現,演員、題材都不是觀衆評判的唯一標杆。主旋律與年輕觀衆“雙向奔赴”的路徑越來越清晰:比起刻板的歷史教科書或是過度娛樂化的演繹,史實框架下有血有肉的人物、真實細膩的創作、精美的製作,以及一個通達人心的好故事,纔是Z世代看重的“好劇品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