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主旋律影視劇走紅的積極啓示

“同志,你穿這身軍裝真好看”,聽到背後傳來熟悉的聲音,林楠笙回過頭,紅了眼眶。經歷了一次次生死考驗,林楠笙與朱怡貞終於共同迎來了勝利的曙光,兩人坐在門前臺階上,領着一羣孩子唱起“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近日,熱血燃情諜戰劇叛逆者》完美收官。該劇上月播出以來,口碑一路走高,成爲繼《覺醒年代》《山海情》之後又一部廣受好評的主旋律電視劇

以往,一些主旋律電視劇被視爲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近年來,製作精良、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影視劇頻頻出現,收穫了大量關注和點贊。在各大院線,《建國大業》《建黨偉業》《我和我的祖國》等主旋律作品引發觀影熱潮;而小熒屏不輸大銀幕,《大江大河》《覺醒時代》《山海情》等作品一再領跑收視率榜單

令人欣慰的是,主旋律影視劇不再只是中老年觀衆的心頭好,而正在成爲當下年輕人的必選項。集中描寫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創建全過程的電視劇《覺醒年代》,成爲2021年豆瓣評分第二的國產劇,讓不少年輕人追到上癮。優酷站內數據顯示,在該劇發佈彈幕的人羣中,90後、95後的佔比是全站基準值的1.6倍。

正如《覺醒年代》導演張永新所說:“年輕觀衆從來不會排斥主旋律,他們排斥的是懸浮的、不接地氣的、粗糙的、不嚴謹的作品。”曲高和寡並非主旋律影視劇的固有標籤,只要改變懸浮、不接地氣的表現形式刻板、僵化的形象,而是選取親和、平民化視角,主旋律影視劇照樣可以貼近生活、引發共鳴。

塑造有血有肉、可親可感的“人”,是優秀主旋律影視劇走紅的啓示之一。過去,一些主旋律影視劇塑造的英雄角色總是絕對完美、無所不能,人物形象臉譜化概念化。如今,主旋律影視劇中的人物變得立體鮮活、真實可感、可望可及。在《覺醒年代》中,陳獨秀在北京籌到了《新青年》雜誌的投資後,高興得像個孩子,跑到雪地中打滾;在《山海情》中,麥苗同鄉遠赴福建打工,在聯誼會上,惦記着家中孩子的秋紅,把一個個氣球放癟後塞進口袋……這些細節讓觀衆看到了“立體的人”,也更深刻地感受到故事的鮮活性。

主創團隊拍得用心,觀衆才能看得入心,是優秀主旋律影視劇走紅的啓示之二。《叛逆者》改編自“人民文學獎獲得者畀愚的同名小說原著小說不僅信息量大,而且有大量留白,行文冷峻剋制。導演周遊沒有對原著照本宣科,而是帶領團隊花費了近兩年時間重新梳理劇本,盡力做到最好。《覺醒年代》裡,魯迅寫完《狂人日記》之後,鏡頭從他的窗口緩緩拉到院子裡,可以看到魯迅曾在文章中提到過的棗樹。儘管棗樹的畫面整部劇中只出現了幾秒,但導演堅持讓劇組從山東買來兩株棗樹,千里迢迢送往橫店栽種在劇中魯迅的院子裡。

優秀主旋律影視劇走紅是一個好現象。一方面是對“唯明星”“唯流量”製作的糾偏,有利於引導更多創作者和演員沉下心來,迴歸藝術本身。另一方面,主流價值觀也正在通過優秀主旋律作品,在年輕觀衆身上得到傳承和弘揚。期待涌現出更多既接地氣又有看點的主旋律影視精品,成爲人們日常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餐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