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在抖音再現“核舟記”,興趣電商助核雕產業開拓新市場

01

有哪些語文課文,是你一輩子都忘不掉的?

有人說:“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有人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還有人提到:“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這句出自《核舟記》,講了一個叫王叔遠的明代奇人,在一顆僅有兩粒米高的果核上,雕刻出蘇軾泛舟赤壁場景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爲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黃庭堅的字)背……

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這件工藝品,展示的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動人的一個場面。

前一天還在蘇堤上晨跑的蘇東坡,這會兒被派到了湖北黃岡,正經歷着人生最灰暗的一段時期。

他來到赤壁江邊,遙想當年,周瑜英姿勃發,擊退曹操八十萬雄兵的英雄事蹟。

而他自己,空有一身抱負無處施展,心情鬱悶得很。

還好有兩個好兄弟,陪他駕船遊玩,不離不棄,感情好到可以稱爲文學界的桃園三結義。

這兩個人,也是上得了中國文學史的。他們三個聚在一起,用今天的話說就叫“神仙打架”。

一個江西老表,黃庭堅。

你身邊肯定有個30多歲的大爺,微信簽名是他的一句詩: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另一個是個和尚,叫佛印。他有一句話,專用於防守反擊,懟人有奇效:

這位施主,心中有啥,眼中就有啥。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喝到上頭的蘇東坡感慨良多,欣然寫下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

怒髮衝冠,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歷朝歷代,中國人都把蘇、黃、佛三人在赤壁划船這番場景,做成藝術品代代相傳。有詩歌、圖畫、雕刻……

其中難度最高也最立體的,就要數《核舟記》記載的核雕

用一粒果核雕成的船,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窗戶竟然還是會動的:

軒敞者爲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而無論是人物的表情,還是舟中的茶几、題字,都精雕細刻,栩栩如生。

這樣的核雕藝術品,在明清之際非常流行,是文人雅士們的潮流單品。他們有的掛在扇子上當飾品,有的則捏在手裡活絡筋骨,像現在盤核桃的愛好者一樣。

所以,後來《核舟記》就進入了語文教科書。

02

到了清朝雍正年間,有一個叫陳祖章的宮廷雕刻家,比王叔遠還要厲害。

他刻的核舟大小跟果核一樣:高1.6釐米,長3.4釐米,縱1.4釐米,一共有蘇東坡、書童、艄公、客人等8人,就連東坡放在桌子上的茶杯,都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船底還有三百多字的《後赤壁賦》: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3釐米,300字,我看都看不清,陳祖章竟然能刻出來?

怪不得他創作完這枚核舟,每月工資就從三兩躍升到了十二兩,成爲當時宮裡工資最高的工匠。

這枚《雕橄欖核舟》,目前被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是唯一現存的古代核舟。

余光中還專門寫詩誇過它:

輕脆,易碎,像半透明的蟬蛻

北宋的江山魔指只一點

怎麼就縮小了,縮小了,縮成

水晶櫃裡,不可思議的比例

即使在誇張的放大鏡下,

也小得好詭異,令人目迷

(陳祖章的核舟)

這麼美輪美奐的藝術品,古人是怎麼琢磨出來的呢?

在古代,吃飯的手藝都是傳內不傳外。一個外人想要打聽到,幾乎是不可能的。

和木雕、玉雕、竹刻等其他雕刻技術相比,核雕的難度更大。

首先,這項技術對原材料的要求很高。太脆的不行,顏色深淺不一的不行,容易開裂發黴的也不行。

經過世代核雕師傅的摸索,終於發現了比較適合的原材料——烏橄欖核。也就是原產於我國兩廣地區的烏橄欖——是一種水果,跟地中海用來榨油的橄欖不是一回事。

但橄欖核從樹上走到核雕師傅手上,還需要經歷好幾道篩選過程。

第一步,要把橄欖用清水浸泡,果肉分離;

第二步 ,把橄欖核小心翼翼地鋪在陰涼的室內晾乾,溫度保持在25度左右,溼度在70%左右,否則太乾會開裂,太溼則會發黴。

就這樣一直晾一個星期,還要隨時注意通風透氣,避免陽光和大風,經常翻動……

其次,這項技術對人的要求也很高。很多核雕大師,都是精通了其他雕刻之後,纔敢做核雕。

原因很簡單,能施展的地方就那麼點大,果核方寸之間,經不起反覆修改,下刀不能有半點猶豫。

因此,核雕師傅必須對果核的形狀、質地、性能瞭如指掌,掌握好每一刀的力度和角度。

庖丁解牛那樣刀刀入骨、遊刃有餘、胸有成竹,對屠夫來說已經是頂尖水平,但對核雕師傅來說,這些都是隻是基本功而已。

眼看一顆平平無奇的果核,變成了一件件巧奪天工的工藝品,不得不感慨一句:

要論心靈手巧,還得看中國人。

(核雕的“五刀定型法”,鼻頭一刀,眼睛兩刀,耳朵兩刀,就能給人像定型)

如今,這項幾百年前王叔遠的絕技,傳到了一個叫須培金的老太太手中。

須培金今年已經67歲了。她的家鄉舟山村,是太湖邊的一個小村落,世代以做核雕出名。

1973年,19歲的她進入當地雕刻廠當學徒。這核雕一刻,就是一輩子。

今天,她已是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上世紀80年代,雕刻廠因爲效益不好而解散,處於人生壯年的須培金,不幸下崗了。

那時正值改革開放,遍地都是“淘金”的機會,工友們紛紛另謀出路,須培金卻和丈夫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回到舟山村,創辦橄欖核雕工作室,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說是工作室,實際上條件非常簡陋,幾平米的小房間,一張桌子,一盞燈,幾把刻刀,一把橄欖核,差不多就是全部家當了。

那時候核雕市場行情低迷,幾天時間精心刻出來一個作品,才賣個幾塊錢。

夫妻倆在村裡白天種地,晚上刻核,變着法子搞創新來吸引客戶。

以前的核雕以宗教主題居多,什麼彌勒、觀音、羅漢,大家都看厭了,他們就從中國傳統故事裡尋找新靈感,就有了《孔子講學》《司馬光砸缸》《千里走單騎》等一系列新的作品。

當然,核舟的傳統絕活也沒落下。須培金刻核舟,一般分爲8個步驟:

1.選核,選擇體積大、壁肉厚、色澤均勻的橄欖核

2.打磨,由粗到細的三種砂紙打磨表面

3.構思,大體確定窗戶和人的位置

4.粗刻和細刻,粗刻出大體輪廓,用筆打稿,定好比例和佈局;然後細刻,使作品大體成型

5.細雕,開始掏空,雕刻舟中人物

6.開相,雕刻人物的面部表情,其中眼睛的好壞關乎整體

7.做窗,單獨製作後安裝在覈舟上,每扇窗戶大概只有十分之一指甲蓋大小

8.拋光,上蠟上油

小小一枚核舟,這一套流程下來,需要製作20多天時間。

須培金做的核舟,比起臺北故宮收藏的那一枚,還要多雕刻出好幾個人物。

進入二十一世紀,核雕市場迎來春天。

現如今,須培金的核雕作品,一個可以賣到幾萬到數十萬的價格。

這是對手藝人幾十年如一日堅守的回報。

03

2008年,核雕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核雕文化的傳承,成爲了須培金最在意的事。

在家鄉舟山村,她和丈夫陸續收了幾百位學徒,而且都是免費的。

在須培金和同行們的帶動下,舟山村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核雕第一村,全村大約有4000人從事和雕刻有關的工作。

2020年上半年疫情嚴重,以往熱鬧的舟山村門庭冷清,核雕生意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須培金老太太又像剛下崗時那樣,積極開動腦筋謀出路,她想到了年輕徒弟們愛玩的抖音。

聽徒弟們說,抖音上對非遺項目和手藝人有扶植計劃,對推廣核雕文化和產品大有幫助,須培金就馬上開通抖音,以60多歲的“高齡”加入到年輕人之中。

她和幾個徒弟拍起了劇情短視頻,展示核雕手藝人日常的工作。

在抖音上,須培金是一個和藹與嚴厲並存的老太太形象,拿着一個錘子,到處檢查徒弟有沒有在認真雕刻、水平練得如何。

一旦發現不滿意的作品,她就舉起榔頭,鐵面無私地大喝一聲:

不行,重做!

然後毫不留情地把不合格的核雕敲碎。

如此匠人精神,網友們紛紛評價:

這是嚴師出高徒

手藝人只有精益求精

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

傳承無價,感謝須奶奶傳道授業

除了拍視頻,須培金還充分利用抖音電商帶貨的功能,開起了抖音店鋪,線上售賣核雕產品,爲非遺好物“代言”。

在以前,別人想買她的作品,要麼跑到舟山村找她,要麼需要在古玩販子手裡仔細甄別真假;

而現在,她在抖音上真人出鏡,直接認證“須培金核雕工作室”的抖音店鋪,童叟無欺,還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今年3月,抖音在蘇州成立電商直播基地,舟山村幾十家核雕商戶集體入駐。抖音電商不僅提供了質檢、物流、倉儲一體化服務,還有主播孵化、商戶運營、供應鏈等全方位優質培訓。

與時俱進傳承非遺,舟山核雕產業藉助抖音電商的力量度過疫情難關。

與舟山核雕村的合作,是抖音電商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縮影。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抖音發佈了非遺數據報告。

報告顯示,有10位非遺傳承人,通過抖音電商帶貨,實現了年入百萬。

非遺傳承人在提高自身收入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就業。比如在浙江東陽一個地區,靠抖音電商帶動非遺產業,就貢獻了超過5000人的就業崗位。

非遺的傳承,需要講情懷,也需要講效益

過去,像須培金這樣的手藝人,用情懷堅守了一輩子。

現在,抖音電商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提升非遺項目的經濟價值,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長久地活起來、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