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動人的平凡故事 《山海情》展現扶貧題材獨特魅力

1月11日,《山海情》在京舉辦媒體看片會,搶鮮觀看了前兩集劇情,先一步回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感受寧夏西海固人民的樂觀與可愛,一起見證他們脫貧致富的開端。

此外,導演孔笙孫墨龍製片人侯鴻亮領銜主演黃軒,特別出演黃覺,主演熱依扎、黃堯白宇帆、尤勇智演員韓丹桐劇組主創及演員也現身看片會,與媒體朋友們一同分享觀影感受,交流創作心得與拍攝感悟。

細節繪深情 塑造鮮活平凡人物

《山海情》講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西海固的移民們在國家政策的號召下,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不斷克服困難,通過勞動創造價值,將飛沙走石的“幹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故事

故事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講起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爲了讓西海固貧困地區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實施“吊莊移民”政策,動員他們從山裡頭搬到銀川附近的平原,發展生產,再建新家園。但是,他們移民搬遷的目的地玉泉營,並非一片已建成的樂園,而是一塊等待鄉親們自己去開荒拓土、從零建設的新家園,而這也正是涌泉村吊莊戶集體“潛逃”回村的關鍵所在。

由黃軒飾演基層幹部馬得福農校畢業的第一件事就是追回家鄉涌泉村裡“逃跑”的吊莊戶。“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蚊子都能把人給吃了”,“餓得直吐酸水”……劇中涌泉村村民們這些五花八門的拒絕移民搬遷的理由,讓觀衆們感受到這項工作的艱難,直呼“心疼”馬得福。

“除了觀衆印象中的扶貧主題,這部劇想表達更多,它能讓你邊笑邊流淚……”這是現場大多數人達成的“觀後共識”,《山海情》以展現東西協作扶貧下的“閩寧模式”爲創作命題,不僅僅是在闡述一個地區的物質發展、精神發展歷程,還聚焦放大了其中“人”的故事。“我真的要向這些兢兢業業的基層扶貧幹部致敬”,正如黃軒所言,從苦口婆心地勸返吊莊戶、幫助村民完成“吊莊移民”工作,到軟磨硬泡給移民村通電,再到之後東西協作扶貧政策出臺後,帶領村民們共同走上致富的康莊大道,爲了早日兌現那句“塞上江南”的承諾,馬得福的道路走得艱難而堅定,他永遠在一個個困難中,永遠在爲別人解決問題,什麼事都得管,什麼苦都得往自己的肚子裡咽,但這樣一個純粹、積極、一心撲在脫貧致富工作上的人,正是現實中很多基層扶貧幹部的縮影。

與馬得福這個“當地人”不同,黃覺在劇中飾演了一位從福建來寧夏扶貧的菌草專家,給閩寧當地村民帶來了一條科學種菇的致富新出路。出演福建專家需要用福建普通話講出很多大段的專業術語臺詞,“開始我覺得我拿不下來,準備時間太短了,但想了想還是咬着牙硬着頭皮去了,沒想到這是近年來讓我印象最深刻、最享受的劇組”,此外,黃覺還坦言,這一次自己在戲裡真切地看到了扶貧有多不容易。雖然前兩集中凌教授還未亮相,但已收穫了觀衆的巨大期待。

熱依扎所飾演的李水花,原本與馬得福青梅竹馬,卻被父親“賣”到鄰村,丈夫意外殘疾後,她獨自一人撐起了整個家。正如水花飾演者熱依扎所說,水花內心堅定樂觀,永遠笑對生活和未知,她不僅展現瞭如水般柔柔地不斷向上涌動的女性力量,也代表了一種希望,預示着整個閩寧鎮在朝好的方向發展。

相較於水花和得福兩個較爲成熟的青年人,麥苗和得寶這對少年夥伴雖顯稚嫩,但思維方式和行事風格卻更爲大膽,更有衝勁。馬得福的弟弟馬得寶,是幾個小夥伴中的領導者,年輕氣盛有勇有謀,從策劃逃村時給小夥伴們清晰地分工,到挨着父親的鞭子仍喊着“想要走出去”,到與麥苗一家在移民新區重逢時有條不紊地忙前忙後,再到帶着丟了工作的小夥伴進程謀職時的堅定果斷,他身上都透露出超越年齡的擔當與智慧。而作爲“逃村小隊”中除水花外的唯一小姑娘,白麥苗的直言快語、乾淨的笑臉,以及登上火車後眼神裡對蘭州拉麪、西安羊肉泡饃的期待和對遠方的嚮往等細節,不僅表現出她對得寶的信賴,更塑造了她硬朗獨立的性格和積極進取的人生信念,就像其飾演者黃堯說的,敢於走出去,願意嘗試新的生活方式,想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開創新世界的麥苗和得寶也代表了現實生活中一大批在家鄉建設中敢闖敢幹的有爲青年形象。不管是白宇帆還是黃堯,兩位年輕演員都直言在這一次的角色塑造過程中,不僅從角色本身優秀的品質中汲取了養分,也如劇中的小夥伴一樣,共同成長,收穫了一段印象深刻的友誼。

當然,除了積極嘗試新生活的年輕人外,村民中佔比更多的其實是不願離家的“吊莊困難戶”,這其中當屬尤勇智飾演的李大有“表現突出”。從帶着首批吊村戶逃跑開始,不管是在得福面前“耍賴”喊着“不去不去就不去”,還是移民新區面對通電難時的煽風點火,作爲村裡長輩代表性人物的大有叔,成爲了移民區每項工作中最大的“刺頭”。也許是因爲同屬一代人,演員尤勇智坦言自己在塑造李大有的過程中感觸很深“我們拍攝環境非常艱苦,一點點呈現了從沒有樹到有樹,從地窩子到土坯房、磚房,一步一步是怎麼過來的。特別感謝《山海情》的“主廚”孔笙導演,給我們做了一桌好菜,我們都是整個《山海情》當中的一個元素,我拍了30年戲,覺得今年的夏天真的很幸福。”李大有身上那一點農民的狡猾和小自私雖爲得福發了不少難,但也爲劇情增添了不少“笑料”,這個典型的西北農民在移民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不配合、不積極背後,實則表達了他這一輩人對脫貧致富的強烈期盼。

以真實動人心 主創團隊再敘意難忘

《山海情》由高滿堂任劇本策劃,王三毛、未夕、小倔、磊子、邱玉潔、列那編劇,孔笙、孫墨龍執導,侯鴻亮任製片人,黃軒領銜主演,張嘉益、閆妮、黃覺、姚晨、陶紅、王凱特別出演,熱依扎、黃堯、白宇帆、尤勇智、胡明、姜冠南、王莎莎、韓丹桐等主演,郭京飛、祖峰、白宇、郎月婷友情出演。創作團隊配合演技派演員陣容,賦予了這部作品鮮明的時代感和現實主義內核。鏡頭中的《山海情》處處離不開一個“真”,而來到看片會現場的主創成員們也和大家分享了真實的創作經歷。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嚴重阻礙了劇本的創作、下沉式採訪籌備以及進棚搭景等前期籌備工作的進度,“整個過程感覺就像是在跑步,所有人一直在和時間賽跑”,孔笙和孫墨龍導演說“太難了”是源自他們對《山海情》的重視和對觀衆的責任,在如此緊張的條件下,依舊高標準、嚴要求地保證“正午品質”的主創團隊,收穫了現場所有人自發的掌聲與認可。

劇中,爲了脫貧致富,以馬得福爲代表的全體扶貧幹部和閩寧村新移民們一起“關關難過關關過”,而劇外的全體主創成員也爲了故事的最好呈現,在自然環境極度惡劣的西北大地上完成了從無到有的突破。“拍攝現場最初的時候,甚至連棵讓演職人員可以以納涼的樹都沒有”,如黃軒所言,“從地窩子到土胚房”既是閩寧村的成績,也是《山海情》主創團隊的突破。

初爲人母的熱依扎,因爲新身份帶來的未知和焦慮,和正值哺乳期的身體不便,讓她在整個拍攝過程中也多了一份除惡劣自然環境外的艱難。“感謝她教我該如何做母親”,熱依紮在看片會現場說自己被李水花治癒時真情流露:“水花這個人物給了我很多力量,要永遠帶着笑容去面對前方的生活不確定性。”

身爲西北人,黃軒感激《山海情》幫自己“圓夢”;尤勇智說殺青時的黃軒大哭了一場,而自己也因爲不捨恍惚了很久;“我是山東人,要學講方言對我壓力很大”,青年演員韓丹桐不僅突破形象,塑造出樸素善良的基層村幹部娟子,更是在“方言老師”黃軒的幫助下,“惡補”出了一口流利的陝北話,至今提起在劇組的那段回憶,她依舊滿眼不捨……演員突破固話的形象和表演,與角色近乎“合二爲一”的深度融合,正是讓觀衆得以通過《山海情》感受真實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僅整個劇組紮根寧夏,演員們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沉浸式體驗當地生活,感受劇情氛圍,《山海情》還從語言這一關鍵點入手,打造出不一樣的真實感。“創作和籌備時,我們捕捉到當年一個真實的情況,福建人來了以後聽不懂當地話,當地人也聽不懂福建話,所以他們最初就是要過一個語言關……”孔笙導演之所以堅持以方言形式最終呈現出故事,是希望《山海情》能更接地氣,更貼近生活,讓觀衆更篤定地相信在戲劇背後是真實發生過的故事,“當我們生活進入西海固地區後,對方言的感受就更強烈,那一方人就是如此,他們的性格、喜怒哀樂就是這樣。也由於西北地區地域遼闊,‘十里不同音’,我們參考了寧夏和西安等各地方言,組合形成了劇中的泛西北話,福建方言採用的是福建普通話”。在此基礎上,製片人侯鴻亮還補充道,爲了很多不看字幕的電視觀衆、一些老年觀衆等更多類型觀衆的觀影需求,主創團隊另準備了普通話版本,由於普通話配音時間緊張只有10天左右,呈現上留下了一定遺憾,但劇組和創作團隊依然力求品質呈現,努力讓劇集兼顧平民視角、國家敘事、國際表達三重標準的基礎上,實現藝術性和傳播性的平衡。

1月12日,電視劇《山海情》將正式開播,每晚19:30在浙江衛視、北京衛視、東方衛視、東南衛視、寧夏衛視黃金檔播出,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會員22:00跟播衛視,非會員次日22:00更新。